上一版/ 15 版:特刊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了不起的红二十八军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07月01日    来源:皖西日报

  胡遵远

  1932年秋,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后,留在当地坚持斗争的刘士奇、郭述申、沈泽民、吴焕先、王平章、徐宝珊、郑位三等同志,共同召开会议决定恢复省委、道委,组建红二十八军。军长廖荣坤、政委王平章。翌年春,红二十八军和红二十五军会合,两军进行整编,红二十八军改编为红二十五军七十三师。后遭敌围截,红二十五军被分割,徐海东率七十四师回皖西,重建红二十八军,军长徐海东、政委为郭述申,下辖第八十二师、第八十四师两个师。1934年春,红二十五军到皖西,重建的红二十八军再次编入红二十五军。新的红二十五军长征后,留下的部队第三次组建红二十八军,由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领导,随后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1938年初,红二十八军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
  与同在大别山区诞生、成长的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相比,红二十八军似乎有些微不足道:红四方面军组建时2万余人,红二十五军组建时7000余人,而红二十八军组建时还不足2000人。但是,红二十八军所承受的压力,却一点也不比两支“老大哥”部队小:红四方面军处于第四次“围剿”时,敌我兵力比例是10:3;红二十五军离开鄂豫皖后,国民党围剿部队为80多个团,敌我兵力比约为16:1;而红二十八军组建时,国民党军则长期常保持着50个团的兵力对其进行“围剿”,敌我军兵力比约为25:1。
  但是,红二十八军开展了英勇顽强、灵活多变的游击战争,使得党在鄂豫皖地区点燃的革命烈火始终熊熊燃烧,使得红军用鲜血染红的战旗在大别山上始终高高飘扬,使得红二十五军的战略转移和整体红军的战略行动得到有力配合!同时,锻炼和培养了一批智勇双全、独当一面的优秀年轻红军指挥员,带出了一支英勇善战、能打胜仗的红军队伍,以致后来成为我党领导敌后抗战的重要武装支撑,是南方各省红军游击部队中最强大的一支。
  皖西红二十八军在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边区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其重要历史贡献可以概括为5个方面:一是在大别山地区牵制和吸引了大批国民党军队,有力地掩护、策应了红二十五军和中央红军等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并给进犯大别山区的国民党军以沉重的打击,挫败其多次重兵“清剿”。二是在大别山区极其艰苦的斗争中,保存了红二十八军和一些红军游击队的骨干力量,锻炼和培养出一支坚强的革命武装,确保了大别山红旗不倒。三是在鄂豫皖三省保存了革命的战略支点,在大别山地区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为尔后在大别山地区开展革命斗争准备了最重要的条件。四是全国抗战爆发后,坚持大别山斗争的红二十八军和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成为驰骋长江以北抗战的重要力量,为坚持华中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五是坚持了鄂豫皖边三年游击战争,积累了宝贵的游击战争经验,丰富和发展了人民军队革命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