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15 版:特刊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红二十八军:

三次改编英名存

胡本昌 本报记者 杨秀玲 单姗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07月01日    来源:皖西日报




  金寨县南溪镇综合文化馆馆长吕祥峰在介绍红二十八军的重要领导。                         本报记者 王丽 摄

  葛藤山反击战斗经过要图。(资料图片)


  油画《吕家大院会议》。 本报记者 王丽 摄
  位于金寨县境内的红二十五军二十八军合编地旧址。本报记者 田凯平 摄
  金寨县南溪镇综合文化馆馆长吕祥峰在介绍红二十八军的重要领导。
                        本报记者 王丽 摄
  葛藤山反击战斗经过要图。(资料图片)

  “要说红二十八军的历史,就离不开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经过三次组建,其中有两次都被编入了红二十五军,金寨县南溪镇吕家大院就是当年红二十八军第二次组建的旧址。第三次组建的红二十八军,主要的功绩是在红二十五军撤出鄂豫皖根据地进行长征之后,坚持在鄂豫皖边区开展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是大别山区二十八年红旗不倒的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具有光辉的一页。”初夏时节,金寨县南溪镇综合文化馆馆长吕祥峰介绍说。
  在鄂豫皖红军历史上,1933年1月,在湖北省麻城大畈(现属河南新县),以红二十五军第二二一团、红二十七军第二团和特务营为基础组建红二十八军,全军3000余人。军长廖荣坤,政治委员王平章。这是红二十八军的第一次组建。
  红二十八军首次组建后,即由湖北麻城开赴赤南地区,先后在立煌(现金寨)境内的狗迹岭、胭脂坳、悬剑山、银山畈、小南京等地与国民党军围剿部队展开激战。3月28日,在门坎山阻击战中,红二十八军政委王平章壮烈牺牲。
  4月8日,红二十八军特务营和第二二四团第一营留在皖西地区。红二十八军主力转战至鄂东北,在麻城大畈与红二十五军会合,并整编为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这是红二十八军第一次编入红二十五军。
  4月下旬,皖西北道委把留在皖西的红二十八军部队和部分游击队再次组成红八十二师,对外仍称红二十八军。全师辖二四四、二四六2个团1000多人。
  1933年10月,红二十五军第七十四师未能通过潢麻公路的部分部队退回皖西,在立煌县南溪吕家大院与红八十二师会合。中共皖西北道委决定,两部会合重建红二十八军,军长徐海东,政治委员郭述申,下辖第八十二师、第八十四师。原八十二师建制不变,七十四师余部改编为八十四师。这是红二十八军的第二次组建。并制定了部队行动方针:不打消耗仗,不硬拼,积极向外线游击,寻机歼敌,夺取敌之物资,解决部队供给。重建的红二十八军兵分两路。八十二师由皖西北道委书记郭述申带领,留在原地坚持斗争;八十四师由军长徐海东带领,北上熊家河一带,寻机歼敌。1934年3月12日,徐海东率红二十八军在立煌县葛藤山地区激战1个多小时,歼灭国民党军第五十四师一六一旅1个团另2个营,生俘敌五十四师代师长兼一六一旅旅长刘书春以下130人,缴获一大批枪支弹药。此战是红二十八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的一次重大胜利。皖西北根据地恢复到东西长130余公里,南北宽50余公里的范围,部队由2300余人增加到3200余人。
  1934年4月,红二十五军回到皖西地区,在汤家汇豹迹岩与红二十八军第三次合编,组建新的红二十五军。这次组建的红二十五军就是后来长征的基本队伍。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从罗山何家冲出发,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旗帜长征。
  在红二十五军开始长征前后,皖西北地区为应对敌人的“清剿”,集中力量与敌作战,保卫根据地,道委书记高敬亭在立煌(现金寨)熊家河召开会议,决定将皖西北分散的红军集中整编,组建红二一八团。
  在获悉红二十五军进行战略转移的消息之后,1935年2月,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书记高敬亭,根据中共鄂豫皖省委的指示,以红二一八团和鄂东北独立团为基础,在安徽省太湖县凉亭坳(今岳西县河图镇境内)汪胡氏宗祠第三次组建红二十八军,高敬亭任政治委员。下辖第八十二师和手枪团,共1000余人。这是红二十八军的第三次组建,这支红军队伍在鄂豫皖边区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使革命红旗在大别山区始终高高飘扬。
  红二十八军第三次组建后,军政委高敬亭即率部返回赤城、赤南根据地,积极寻找战机,迂回作战。
  1935年3月4日,高敬亭率领二四四团二营和手枪团一分队,在立煌县梓树坪歼敌一〇八师六二二团三营大部。其后又发起鸡冠石阻击战、桃树岭伏击战等战斗,均取得重大胜利,威震鄂豫皖边区。之后又接连在霍山、潜山等地歼灭了安徽保安团1个营和敌十一路军九十六旅一九一团1个营,奇袭潜山衙前镇区公所,生俘敌区保安队80余人。3月底,在岳西县象形地建立舒霍潜边区苏维埃政府。
  1935年6月,红二十八军以岳西县鹞落坪为基点,建立根据地,设立红军小学、红军医院、枪械服装厂等。
  1935年秋至1936年初,红二十八军以营为单位,穿梭于平原丘陵,高山密林,三次往返平汉路,战斗触及到武汉边缘的黄陂和豫南的潢川、信阳等地,武汉和开封为之震惊。
  1936年以后,红二十八军进一步加强便衣队工作,抽调精干人员,大力发展党政军三位一体的便衣队组织,大大掌握了游击战争的主动权,开创了主力部队、地方部队、便衣队三结合的游击战争新模式,为红二十八军站稳鄂豫皖边区,坚持革命斗争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也是其他游击区所没有的斗争形式。
  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红二十八军只有不足2000人,国民党军则长期保持着50个团的兵力对其进行“围剿”,敌我兵力对比约为25:1。这支英雄劲旅在三年游击战争时期,转战于鄂豫皖三省边区的45个县,与敌发生大小战斗243次,牵制敌正规军最多时达68个团,约17万人,前后歼敌18个营又15个连和大量民团武装,粉碎了敌人的反复“清剿”。
  1938年2月中旬,按照国共两党谈判协议,红二十八军在湖北省黄安县(今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四支队,奔赴抗日前线。红二十八军是我党在南方八省十四个游击区保存的革命力量最多的红军部队。
  “红二十八军在坚守鄂豫皖边区同时,掩护和策应了主力部队进行战略转移,减轻了反动势力对全国其他革命根据地的清剿压力。在极其艰难的敌后游击战争中,保存了革命的骨干力量,锻炼了红军的指挥能力,造就了一支坚强的革命武装,丰富了人民军队的斗争艺术特别是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在大别山地区保存了革命火种,为迎接革命新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为抗日战争的到来聚集了有生力量。”吕祥峰说,红二十八军依靠红军指战员的坚定理想信念和顽强的斗争精神,依靠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和大别山区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坚持在大别山并最终走向胜利。毛泽东同志曾赞扬:“红二十八军很不容易”“很有成绩”“很了不起”。
  红二十八军重建会议旧址吕家大院。(资料图片)

  油画《吕家大院会议》。 本报记者 王丽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