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8 版:书与人·古韵新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觉醒年代》中的高一涵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06月08日    来源:皖西日报


  高一涵(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高大新

  春节后,第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热播,不大爱“追剧”的我,却从头“追”到尾。剧情以《新青年》创刊为线索,展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进程。在黑暗而漫长的革命道路中,大浪淘沙,有的人脱党,有的人分道扬镳,有的人变节……剧中人物群像个性十足,栩栩如生,是精神和视觉上的一次盛宴,看得十分过瘾。
  值得自豪的是《觉醒年代》人物中有族人高一涵。因同宗同祖,所以我对《觉醒年代》中的高一涵格外关注。家谱载:名永灏(1885——1968),别名涵庐,号一涵。六安东河口茶冲人。安徽高等学堂预科毕业,后入日本明治大学政治经济学,国立北大、清华大学教授,曾任民国湖南湖北监察使,甘宁青监察使等。
  高一涵在《觉醒年代》出现的镜头,都是和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一起,他们之间的友谊非常深厚。高一涵分别与李大钊、胡适在北京的皮球胡同、竹竿巷合租房多年,无话不谈,是陈独秀《新青年》的二把手,为《新青年》撰稿28篇。与李大钊合办《晨报》,协办《每周评论》等进步刊物。
  《觉醒年代》第1集,就是一出重头戏。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李大钊和日本明治大学的高一涵站在一起,发动日本留学生,反对袁世凯签订卖国条约21条,割让山东青岛。李大钊、高一涵气得连饭也不吃了,即兴发表演讲。保皇派张丰载、刘一品极力阻止,双方发生激烈争辩。高一涵指责他“言辞荒谬,是开历史的倒车”。高一涵和李大钊并肩战斗开展“倒袁、废除21条”爱国行动,并表示愿随李大钊回北京发动讨袁运动。
  鲁迅与高一涵从《新青年》杂志社的小巷出门,道路泥泞,鲁迅问高一涵,“《新青年》怎么能让适之(胡适)一个人编辑呢?”高一涵说:“适之谨慎,不会出纰漏”。鲁迅说:“大错!”他举了一个例子点拨高一涵。他说:韬略好比是一座仓库,仲甫(陈独秀)会在门前竖一杆大旗,写八个字: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他又说:胡适会在门前贴个小纸条,也写八个字:内无武器。请勿疑虑。一个是一杆大旗;一个是小纸条;一个是“内皆武器”;一个是“内无武器”。当高一涵以试探的口气问道:你的意思是仲甫靠谱了?鲁迅答曰:“你自己琢磨吧?”
  人物性格形成鲜明对比,为胡适以后的人生转折埋下伏笔。
  第3集和第6集中,李大钊因长期缺课,被早稻田大学除名。高一涵得知后立即前往,聘请他担任《民彝》杂志主编,《民彝》是留日学生的机关刊物,是海外反对专制,呼吁共和,倒袁的号角。
  时为《甲寅》编辑高一涵去拜会陈独秀,邀请陈独秀有空去他的编辑部看看,陈独秀爽快应允,立马就要去。一旁的北大校长蔡元培笑了笑,他理会陈独秀的意思。在第6集中,高一涵给陈独秀提建议,《新青年》应该招募更多更优秀的编辑,以满足不同阶层读者的阅读需求。高一涵这个建议非常重要,得到了陈独秀的认可,《甲寅》杂志的编辑高一涵、李大钊、白沙、刘文典,后来都转身为《新青年》的写作班子。
  在第8集和12集中,鲁迅看到菜市口屠杀革命党人时,麻木愚昧的百姓拿着铜板塞给警察,说要用馒头蘸烈士的鲜血给儿子壮胆治病。可见那个年代要百姓觉醒起来是何等的不易?连鲁迅都是这样认为,他常常以酒消愁,当钱玄同要他为《新青年》写文章时,鲁迅说:“你要请我喝酒我才写。”黎元洪大总统下令对进步刊物《甲寅》封刊时,陈独秀立即聘请《甲寅》总编高一涵为《新青年》当编辑,并推荐他当北大教授,可见陈独秀对高一涵的信任。
  族人高一涵也是很幽默的人。在第12集中,陈独秀召开《新青年》编辑会议时,高一涵调侃胡适,说他风流倜傥,是文艺女青年的“梦中情人”。
  第35集中,陈独秀与高一涵在北京城南游乐园散发传单,陈独秀要高一涵在楼下散,他自己到楼顶散,高一涵劝道:“到楼顶没有退路,不可取。”他径直跑到楼顶,后被军警按在地上,当他用余光看到一角的张丰载时,什么都明白了,他藐视地笑了。我在敬佩陈独秀之余,也敬佩族人高一涵当时的正确判断。
  胡适向陈独秀建议,欲将《新青年》从上海重新迁往北京,主张不谈政治、主义,陈独秀坚决反对,他认为北京是政治中心,管的太严。双方互不相让,也成为以后分裂的导火线。
  《新青年》于1926年7月因经济等原因,被迫停刊。当时有个镜头,有李大钊和北大的几个教授在场,高一涵说:“与仲甫在一起的日子,感觉是最充实的一段时光,谢谢仲甫兄!”陈独秀说:“该说谢谢的应该是我,自从我们《新青年》创办以来,一涵撰写了数量众多,分量极重的文章,你是科学与民主理念最积极的宣传者之一,也是我们《新青年》当之无愧的功臣。”
  除了陈独秀对高一涵评价如此之高之外,再看看其他名人对高一涵的评价:
  胡适多次赞道:“高谓皖士高一涵也。”章士钊曾说,“高李(李大钊)齐名,海内号甲寅派”。吴汉全说:“高一涵是‘五四’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和政治学家,对推进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发展,对中国现代学术的建筑尤其是政治学的建立有着突出的贡献。”
  播放《觉醒年代》时,我有时没赶上,看得也不连贯,总觉得高一涵出现的次数不是很多,可能是导演不太了解他。高一涵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一个想绕也绕不过去的人,和共产党的创始人“南陈北李”交往甚密,他们之间书信往来和照片很多,这点可阅《高一涵传》和《高一涵文集》。
  《觉醒年代》在其谢幕时这样写道:“高一涵,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政治学家,1968年病逝于北京。”蒋介石败退台湾时,向高一涵抛来橄榄枝,邀请高一涵去台湾任教育界要职。他严正拒绝,与党组织保持秘密联系,为迎接南京解放,保护民主人士和挽留知识分子,为建立新中国做了大量工作。高一涵还是一位很开明的人,全国尚未解放,他就从北京写信回老家,动员家人把田地分给农民,自家能解决温饱就行。全国解放后,高一涵历任南京大学教授,法学院院长,江苏省第一任司法厅厅长,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我作为高一涵的家乡人和晚辈,只是粗浅地把高一涵在《觉醒年代》出现的镜头梳理一遍,加上一点我个人的浅薄见解,以期望大家了解高一涵,走进高一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