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8 版:书与人·古韵新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怀念鲁迅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06月08日    来源:皖西日报

  时本放

  中学时代,我们读过不少鲁迅先生的文章。作为深受鲁迅思想和精神影响而成长的一代人,对他却有很深的感情。我不敢妄加评说这位大师的卓越成就,也不能再深入大师的心灵探幽发微,单看他苦苦求索的生命萍踪和不苟于世的情怀,就足以唤起人们对他深切的怀念。
  去年,有幸到绍兴,我再次走进位于朱家新台的鲁迅故里,那一幢幢粉墙黛瓦的古老建筑和川流不息参观的人群,给我留下了久久难忘的印象。站在鲁迅铜像前,他作品中的许多人物似乎一一闪现在我的脑海,勾起了我对他的许多追忆,许多崇敬的遐思。“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你会在心底里吟诵着同样的诗句,在那静默的时光里,鲁迅先生凝视着人们,目光亲切而清明。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是鲁迅一生报效国家民族,追求真理的誓言。他生活在那个“风雨如磐暗故园”、“城头变幻大王旗”的黑暗社会里,父亲的早逝,祖父受科举案的株连,终于使他的家境“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为寻找新的生活,他“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在日本仙台学医期间,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影响,目睹国民愚弱的现状,他果断地弃医从文,试图以文艺唤醒民众。辛亥革命期间,他回到祖国,辗转于各地广泛开展革命文艺活动,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无情地揭露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鲁迅的一生是勤劳努力的一生。13岁的他过早地挑起了家庭重担,“几乎是每天都要出入于当铺和药店之间”,为使上课不迟到,他在书桌的右下角刻了个“早”字,以此时时提醒自己。鲁迅离世后,许广平来到绍兴,特地去了三味书屋,当她抚摸鲁迅少年时刻下的这个字时,禁不住热泪盈眶,因为这个小小的“早”字,成了鲁迅一生的座右铭,她是见证之人。鲁迅还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对下层劳苦民众充满了同情与关怀,看到车夫的脚被碎玻璃划破不能行走,他就亲自为车夫洗脚包扎。回到故乡见到少年伴友闰土和乡亲们时,对他们的生活境况痛心不已,坚定了他为“改变深受压迫剥削的贫苦群众的生活和精神状态”而努力的决心。
  鲁迅是一代文学大师,他的许多作品,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属开山之作,作家柯灵说“治新文学史,不能没有鲁迅”。他的散文,语言精练生动,语句深沉,寓意深远,让人百读不厌。回故乡时他写道:“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里,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寥寥数语,把当时中国农村破败、凋敝的场景写得淋漓尽致,读后曾令我拍案叫绝。在参观鲁迅故居时,我还下意识地向屋脊瓦楞上瞟了一眼,似乎在寻找当年那些“当风抖着的枯草断茎”。
  鲁迅一生不仅培养了一大批青年作家,还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译,介绍了很多西方先进文化思想,他尤擅于版画宣传。他的作品集《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被译成许多国文字,深受世界人民的爱戴。鲁迅晚年的作品文字充满了凄凉和愁苦,他仿佛是在荒漠里跋涉却不知所向的独行者。家道中落,兄弟失和,好友反目等,使他茫然。正当他处于彷徨时,到达陕北的共产党人向他伸出了橄榄枝,而他却因积劳成疾而英年早逝。几十年来,仍有人对他不停地非议,说他的作品文辞偏狭、刻薄、晦涩难懂等等,不知有的人是在借名人炒作自己呢,还是真的在为民族利益代言。众所周知,鲁迅生活生长在那个时代,求索在那个时代,他的思想观点在当时是很进步的,他为改变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做了大量开拓性的颠覆性的工作,人们不会忘记他。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大师风范永驻,鲁迅精神长存,鲁迅不会离我们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