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百花园·人在旅途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梅园——心中的丰碑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06月08日    来源:皖西日报

  李伟

  古都南京,有着众多的人文景观,也有着秀美的湖光山色,每天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人。但是,这里还有一处不太显眼的地方,然而它却使人敬仰,催人奋进,这里就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办公原址——梅园新村纪念馆。
  走进纪念馆,露天庭院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尊位于正面墙前的周恩来铜像,铜像高3.2米、重900公斤,表现出周恩来坚定、沉稳、机智、从容的革命家形象,气度非凡,凡采卓著。回顾周恩来一生为中国革命所作的贡献,不禁使人感到,唯有古铜的质朴和永恒,才配得上周恩来的光辉业绩和伟大人格,使参观者倍感亲切熟悉,仿佛看见周恩来在龙潭虎穴中,谈笑风生出入梅园、紧张工作的情景。
  步入陈列厅,迎面是一座高6.5米、宽3.3米的大型汉白玉浮雕,是整个展厅的中心,通过这个浮雕将一代伟人的形象,铭刻在质地坚硬、洁白无瑕的汉白玉石上。展厅是座二层建筑,展厅的大空间与四周的小空间,交融怀抱,视野开阔延伸,仿佛向人们宣告:中国革命的道路虽然曲折,但前景光明,前程远大。展厅的陈列由重庆谈判、国共南京谈判、支持和发展爱国运动、为中国统一不懈努力、梅园风范万古长青五部分组成。展览采用全封闭陈列形式,形象地再现了当年中共代表团驻地的险恶环境,和当年代表团使用过的部分文物,让每个身临其境的参观者感受到振奋。
  中共代表团办公原址坐落在原国民党“总统府”东面不远的梅园街道上,随着讲解员的引导,我们走进了梅园新村30号、35号和17号3个院落。30号是周恩来、邓颖超当年工作和居住的地方。院内,一幢灰墙红瓦小楼,楼下左边房间是会客室,会客室中间的圆桌上放着一碗雨花石,红的殷红,绿的碧绿。会客室对面是周思来、邓颖超的办公室及卧室。周恩来经常在这里召集会议,研究情况,布置工作。35号这里曾是董必武、李维汉、廖承志等工作和居住的地方。与梅园新村30号隔街相望的17号,是中共代表团办事机构的驻地,院内两幢二层楼,北面一幢是代表团驻京办事处办公的地方,南面是一幢代表团工作人员的宿舍,楼下是饭厅,也是中共代表团举行大型记者招待会的会场。
  1946年11月15日,国民党不顾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的反对,悍然召开了一党包办的国民大会。第二天,周恩来在梅园新村举行了最后一次记者招待会。在会上,他严正指出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罪行,并满怀信心地宣告:我们总有一天会回来的。星移斗转,光阴荏苒。历史跨过了半个多世纪。为了充分展示中共代表团在梅园新村的斗争生活,以及有关历史文献和文物,1990年在中共代表团办公原址附近兴建了国共南京谈判史料陈列馆。
  国共南京谈判,周恩来是中共代表团的主要负责人,可他总是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生活上从不特殊,坚持和大家一样,过着供给制的生活,由于国民党统治区的物价不断飞涨,规定以实物为伙食标准,每人每天二两肉,二钱油,一斤蔬菜,为保证领导同志的健康,周恩来、董必武等可在小食堂就餐,并加一个炒鸡蛋之类的菜。但周恩来经常在大食堂打饭吃,不让另做。周恩来经常教育身边工作人员:党的经费来之不易,解放区人民的生活还很苦,我们在这里,生活条件已经很不错了,要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作风和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他自己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迫于全国人民反对内战、要求和平的强烈呼声,国民党不得不接受中国共产党举行国共和平谈判的主张,因此,从中共代表团来到这里的第一天起,就和国民党政府开始了公开的、半公开的和秘密的各种形式的艰苦斗争。其激烈、复杂程度并不亚于血与火的战场。当时,就在代表团三处院落周围,国民党警察厅以及中统、军统等特务机关设置了多处固定监视站,还派遣特务随时跟踪,监视代表团成员和来访的各界人士,四处布满了狼犬一样的眼睛。就是在这种险要的环境下,周恩来在国共南京谈判期间工作的繁忙和他生活的俭朴,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令人景仰,其人格魅力光华四射。国统区的广大人民群众从周恩来身上看到了共产党人的伟大,感受到了延安新风。
  凡是去梅园新村参观的人,都不会忘记30号院内那两棵高大的松柏,1946年中共代表团领导人周恩来、董必武曾在此树下摄影留念。他俩站在苍劲挺拔的松树下,神情坚定而安祥,谁曾想象的出,在他们的周围正瞪着国民党狼犬似的眼睛。
  今天,来这里瞻仰的人几乎都要站在这两棵松柏下留影,他们心中充满了对革命前辈的崇敬。也许他们还会拿着这些照片向自己的亲人、朋友叙说他们来这里参观后的感受。梅园,革命的纪念地,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饱含着深情,它如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