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百花园·人在旅途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姜家大寨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06月08日    来源:皖西日报



  廖祥伟

  近日,自家兄弟盛邀我这个退休老者陪同宗亲升哥,加上侄儿,一同前往金寨县果子园乡姜家大寨,去领略古民居的风采,我满心欢喜。
  姜家大寨古民居位于果子园乡姚冲村中骑岭的深山老林中,2014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兄弟开着小车从果子园小镇东侧驶入一条仄仄的乡村水泥路。抬眼望去,山峰突兀,直插云霄。汽车沿着乌龙河北岸行驶,时而蜿蜒曲折,时而陡峭难行,加上外边是深沟险壑,坐在车里,还真有点心惊胆颤。
  经过一段盘山路,在一段大拐处,眼前突现一帘瀑布,水流从高达50米的岩头垂直而下,冲激着下面的水潭,发出巨大的轰鸣声。穿过滴水岩,山势更加陡峭,小车沿着“之”字拐的道路,小心翼翼地往上爬。接近目的地时,道路突然平缓起来,再穿过一片竹林,十几棵大树挺立在路边。再往前行,一座极具特色的古村落便出现在眼前,它就是姜家大寨古民居。
  说它极具特色,是因为整座村寨坐北朝南,建筑规模宏大,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现存房屋120多间。它的建筑格局采用大别山传统村落民居样式,运用方正起屋、轴线分明的手法,以中厅为大寨的中心,正房起屋三进,每进七间。正房东西两边各有六幢包厢房,层层厢房之间又建起廊道将它们连接起来。
  据察看,整个院落从内到外按八卦的方位开了八扇门通往大寨外面。这些建筑除正门所在的外墙使用烧制的青砖砌成外,其余的墙体都是土坯垒砌或者是版筑土墙,屋面的桁条、椽子包括屋面使用的青瓦,都是当地普通农家釆用的材料。
  从大门进入,穿过天井院子,到达中厅堂。中厅高大气派,八根立柱支撑着屋架,中间没有隔墙,室内显得宽阔敞亮。大厅正中一间的正面装有鼓皮,镶有闪门,两边各有一道侧门。这里是全寨人家有红白喜事举办酒筵的地方。穿过中厅,再经过一个小院,就到达了堂屋。这里说不上富丽堂皇,但却神圣庄严。寨子里结婚、嫁女在这里举行仪式,来了尊贵的客人在这里设宴招待。
  它的另一特色是建筑群格局严整,按照兵家能守能攻的要求去建设,因而特别适合山民居住。根据姜氏族谱记载和姜姓族人的口口相传,姜姓人迁住此地的第一世祖名叫姜起超。他是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麾下的一员大将,随李自成征战南北,屡立战功。李自成打进北京称帝后,封姜启超为大将镇守河南商洛地区。后来清军入关,李自成兵败,姜起超拒绝投降,遂解散队伍,率妻携子离开河南,辗转到湖北大冶、罗邑、黄泥畈等地,最后来到鄂豫皖交界处名叫中骑岭的大山中结草为庐,开荒种地,落籍繁衍。后来姜家逐渐发达起来,就另外选择了现在姜家大寨所在的这块风水宝地,依山起寨,重新建起大宅。大寨按兵家攻守要求,将各处房屋用环廊连接起来,同时,在通往八大寨门的主要廊道下面开挖暗道,上面用青石板覆盖,雨天排水,战时避乱。这样的设计是十分独特的。
  姜姓裔孙聚族而居,却保持着尚古遗风。从寨子里保留下来的石磨、石碾、石碓、石磙、犁耙耖子看,他们世世代代过着自耕自足的生活。据留守寨子的老人介绍,这里的民风十分纯朴。一家有事,家家帮忙,一家来客,争相款待。过去,因为交通不便,人们很少下山,这里就成了世外桃园,正像流传在寨里的顺口溜描绘的那样:“野味吊火锅,烧酒玉米馍,夏纳树下凉,冬烤蔸子火,皇帝懒得做,神仙不如我。”
  走出古宅,沿着东边山傍新修的步道拾级而上,那环绕村寨的参天古树,让人心旷神怡,十分震憾。因为在其它古村落,如果能见到一株、两株百年老树,就会感到惊奇,现在居然看到50多棵树龄都在200年以上的古木,连片生长在寨子周边,难道你不会心生惊喜?这些古树,以枫香、栮树为主,还杂有枫杨、松树、柏树、黄连木、檀树等品种。从东边步道往上走,抬头间,满眼都是高大的乔木。它们有的矗立山傍,直插云霄;有的张扬枝条,撑起大伞;有的互相环抱,繁密团结。尤其是那两株同兜连根的栎树,夺人眼球,让你不得不驻足观赏。
  正是各级政府重视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才有今天像姜家寨、李家湾、廖氏庄园等古村落名扬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