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8 版:社会广角·城事茶舍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采茶忙

胡晓芹 文/图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03月25日    来源:皖西日报


  春分至,天气暖。万物复苏,茶树发芽。采茶的季节到了。星期天难得天气好,带上女儿小丫宝去金寨县铁冲乡杨玉兰妹妹家,体验采茶生活。她家有大片大片的茶山,这时正值清明前茶叶长势喜人的采摘期,她请了五个摘茶的大姐帮忙。
  玉兰妹家的茶山在半山腰上,她驱车带我们过去。一看到嫩嫩的茶叶芽儿,小丫宝就很兴奋,也充满好奇。我告诉她摘茶的技巧。先找到尖尖的小嫩芽,大拇指和食指轻轻一掐,嫩嫩的像雀嘴一样的黄芽就被摘了下来。不能够把芽下面的老梗拽下来,不然,就不能够再发芽了,也影响茶的品质。
  看到“东山西山采茶忙”的场景,我的记忆便回到30年前那段采茶时光。
  清明节前的茶叶,是最早最好的茶叶。物以稀为贵,为了卖一个好价钱,就要和时间赛跑,起早贪黑地在山上忙。那时妈妈一到双休日就会带着我去摘茶,有时天刚蒙蒙亮,路还看不清楚,就背着竹背篓,打着老式手电筒,拿着前一天晚上做好的馍馍,一边走一边啃,噎着了就喝一口水壶里的热水。等走到大山深处的茶地时,天才放亮,只见满树枝的露水晶莹剔透,茶芽更是绿的发亮。每每摘一大把嫩茶时,我都会虔诚地捧到鼻子前,眯着眼深吸一口气,把那沁人心脾的清香吸进肺里,貌似要留住这神物一般。
  太阳越来越暖和,妈妈背篓里的茶叶也越来越多,清晨上山时被露水打湿的鞋子和裤子,也渐渐被晒干了。腰弯得累了,伸个腰放眼一看,整个大山头,每一块茶地里都是采茶人,人们哪怕隔着梯田聊天,手都在不停地上下忙乎着。
  记得那时妈妈每一次出门,背篓里总是少不了收音机。妈妈喜欢听黄梅戏和广播剧,打我小时候起我们家就有收音机,换了一个又一个,机型一个比一个好看,声音一个比一个响亮,在山上摘茶的时候我妈喜欢把声音开大,整个大山头摘茶的人,都能听得到。收音机陪伴我们,度过一个个采茶的日子。
  当大水壶的水喝完了,乔榛演播的广播剧《人生》,还有单田芳的评书《三侠五义》也听完了,太阳直射头顶,我们的背篓也装满了,我们收工回家。
  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竹簸箕,把摘的茶叶倒上,均匀地铺开,晾着,等下午摘茶回来,晚上一起炒制。
  中午吃完简单的午饭后,又背着大水壶和背篓,来到另一块茶地,继续不停地采茶。
  晚上回到家,已经是星星看月亮爬上来了。这时在昏暗的电灯下,从学校下班回来的爸爸便忙着点燃专用炒茶的大灶开始炒茶。大灶上的铁锅是有坡度的,这样便于炒制茶叶成型,条形越好看,卖出的价钱越高。妈妈一手拿着高粱做成的刷把子,一手往烧热的大铁锅里放鲜嫩的茶叶。一边不停地翻动,一边不停地用竹刷子往茶叶上抖点水,怕火太大把茶叶炒糊了。一锅炒好了出锅,又一次放在簸箕里晾着,接着再炒下一锅,所有的炒完、凉透以后,再用大的竹罩子放在炭火上用手不停地翻转烘干。
  第二天天麻麻亮,爸爸头顶探路灯,骑自行车到离家十几里路的古碑老街上卖茶叶,卖完茶叶再回学校上班,而我和妈妈又去重复昨天摘茶的故事!
  30年前的我采茶是为了生计,日子虽然苦涩,但是充实难忘。时光匆匆,渐行渐远,梦回故乡,故乡很远!梦里依稀,只有枕边还仿佛弥漫着茶园缕缕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