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卫生保健·城事茶舍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放风筝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03月11日    来源:皖西日报


  张凤兰 摄
  惠琼

  今年的春天来得偏早,年一到,便见柳枝柔了绿了,花儿开了。不单单是迎春花,春梅、玉兰,全开了。
  春暖,最该走出家门舒活舒活筋骨。去中央公园吧,很久没去了。听说,那里的梅花早就开成了云霞。
  于花间走走停停,来到荷塘一侧的大草坪上。草坪上早有许多人,大多都是年轻的父母带着小孩子,他们在放风筝。
  天气好得不得了,天空蔚蓝,更显空旷。阳光明媚,东风不料峭,柔柔的暖,是放风筝的好天气。
  那时正是正午时分,几只风筝浮在半空,随风振着翅,尾翼飘动。其一端被放风筝的人控制住,不能飞离视线。突然刮来一阵风,几只风筝便端起比赛的架势,尾巴和翅膀可劲展着,看得我好一阵紧张,以为它们要被风吹跑。小孩子们昂着小脑袋,眯着小眼晴,张着小嘴巴,看着自家的风筝在爸爸牵动下在天空中翻飞,兴奋地“哇哇”直叫;忘乎所以了,竟跺着小脚,用肉肉的小手鼓起掌来,有的小娃娃还叫起了“爸爸,爸爸!”,这是什么意思,是叫爸爸加油吗?我被小娃娃的可爱劲儿逗得禁不住直乐。
  放风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得牵着风筝线,逆着风的方向飞快地跑,一边跑一边放线;否则,是放飞不起来的,即使刮很大的风都不行。那时间,就看到一个人,因为跑慢了,就是放飞不起来手中的风筝,急得直摇头,最后只好放弃,坐下来昂头看别人放风筝。
  放风筝是一件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风筝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到了隋唐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就是指风筝。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苏汉臣的《百子图》里都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我与风筝的情缘来自一首歌里。歌的名字叫《三月三》,少年时期熟唱唇边。歌词是:“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记得那年三月三,一夜难合眼。望着墙角糊好的风筝,不觉亮了天。叫醒村里的小伙伴,一同到村边。怀抱画着小鸟的风筝,人人笑开眼。抓把泥土试试风,放开长长的线。风筝带着天真的笑声,和白云去做伴。记得那年三月三,一夜难合眼。望着墙角糊好的风筝,不觉亮了天。如今每逢春风暖,常念三月三。还有画着小鸟的风筝,和那小伙伴。风筝懂得我的心,朝我把头点。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永把我陪伴。风筝懂得我的心。朝我把头点。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永把我陪伴。啦啦……”
  如今,再哼唱起这支歌,深情不减,快乐骤起,仿若少年。可是,我却自始自终没亲自放过风筝。
  闹不清楚什么原因,有的风筝飞着飞着,“咚!”一头栽倒在地,主人跟着“嗷!”一声,那般地沮丧。见这情形,我倒是禁不住又是乐,不过是掩嘴而乐……
  有一只风筝未被主人抓紧绳子,挣脱主人的手随风飞走了。可是,并不好,在它经过一棵大树的时候,便被树枝缠住,留在了大树上,等着雨淋日晒吧。
  下午的时候,放风筝的人多起来,风筝就开始满天飞了,且越飞越远越高……
  其实,我们每个人手中都抓有风筝的,那风筝便叫“儿女”。想起不久之前见到的表姐,说起她远在国外的女儿过年未能回来与家人团聚,极其牵挂思念。无奈,孩子终将长大,应该拥有自己的天地,父母不能将他们作为风筝紧紧牵于手中,把控他们飞翔的距离,而你要做的,就是学会放飞他们。
  我也不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