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7 版:东石笋副刊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写作与饮茶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0年12月31日    来源:皖西日报

  鲍安顺

  与一位文友聊到了写作。
  他说,只有当他想要表达时,那种不吐不快的感觉,让他很是冲动,那就是他开始要写作的时候了,或者说他进入到写作状态。朋友补充说,他的写作都是写心意的,谈的都是想要说的话,道的都是熟悉的经历。总之,所写的人和事,都是真实的,他几乎从不虚构。他望了望我,用手推推眼镜后又说,更确切地说,他的写作就是倾述,让心灵倾巢而出,说得舒畅,道得痛快,写得潇洒。
  我写作三十年了,但从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写作状态。也就是说,我只顾写,像一根埋在泥土里的青葱一样,从不辨别青和绿的。文友的话,让我瞬间思考,闪电似的有了感应。我对他说,真是很有意思,我的写作状态与他截然相反——在写作时,我的主体感觉,好像不是在寻求倾诉。他诧异地看着我,问,写作不是倾述是什么?我回答,是饮茶,我的写作像饮茶一般,舌尖透香,口腔里也涌动着贪婪的汁水,脑海里搜寻着一个个闪亮的信息与符号。他听了,若有所悟,却又很认真地问我,说的挺好,究竟是什么意思?我想了想说,你是倾诉,而我是在吸纳。我还打个比方说,我在写作过程中注重丰富自己,像在给作品充营养,尽量做到文字无憾,而且内容有分量。
  我说的含糊,似乎也只有自己明白。毕竟写作多年,那饮茶的感觉真是妙不可言,如吐故纳新,似风起云涌,更像驰骋疆场在拼杀搏击,几乎每开始写一篇文章,我都是从零出发,我像是个一无所有的孤儿,在努力寻找亲人和方向。更确切说,我每次写作,几乎都是在搜肠刮肚,在阅读里寻找下笔的路径,在挖掘与思考中寻觅方向。
  倾诉与吸纳,写作与饮茶,到让我想起另外两个词:虚构与非虚构。
  我想起多年前,两位写作前辈为散文能不能虚构而争论不休,大有撕破脸皮之势。一说散文不能虚构,不像小说,是必须有真情实感的,为情所动,也有感而发。另一位认为能虚构,通过想象和构思,在精致的叙述中提升境界,开拓视野,发掘人与自然的精彩意义。这场争论,似公婆相争,终究没有结论。后来,我在读到一篇谈“非虚构作品”写作的随笔时,觉得说得很有道理,就是没有完全意义上的非虚构,几乎所有非虚构作品,都是在相对真实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加工出来的。比如冰心散文《小橘灯》,有人问,现实里到底有没在文章里的小女孩,她在那儿?冰心的回答是,有现实里的影子,也有虚构的成份。可以肯定,那是一往篇让人刻骨铭心的杰作,我每次读后都会感动得泪流满面。
  有一年高考作文,和茶有关。有学生借茶写到了一个观点:有一种看法,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而我以为,真正好的作品是可遇不可求的,既要心里装着读者,还要有自己的独到想法,更要有孜孜以求的艺术情怀。也就是说,成功的作品,并不是在于虚构与非虚构,倾诉与吸纳,而是要经过时间和大众的检验,还要拥有众多的成功契机,才有可能写成,或者说流传开来的。
  有记者采访林青霞,他们坐在维多利亚港的香港半岛茶店喝茶谈论写作。林青霞说,她拜访季羡林后,才对写作感兴趣的,而且已经写了40多篇文章,纷纷在报刊上发表了。她还说,她是即兴写作,灵感来了才写,而且写后请别人看后才发表。关于那篇采访的经过和谈论写作的观点,我记得似是而非了。可是记者最后提到,他与林青霞长达三个小时的茶叙,是在要排很长时间的队后才能轮到座位的。可是,因为林静霞是常客,也是名人,所以沾了她的光就不用排队了。
  为此我想,写作也是讲运气,就像喝茶时的感觉不同,身体的状态不同,那茶感自然不同。曾听过一场专家讲座,说现代人怎样找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把自己推销出去的第一招,就是找一个熟悉的人,了解想去单位的现状与情况。而且举例说,苹果公司有2300多人是一家并不出名大学的学生,而世界上著名的耶鲁大学学生,在苹果公司仅有250人。原因是,这家公司因校友较多,而给予他们更多的运气和机会。
  可以肯定,我不是个写作成功的人,也不善于捕捉写作的机会与运气。可是我相信,避开人生成功的机遇而言,写作必须不断地学习和寻找,在拥有了之后,才能从容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