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7 版:红土地·夕阳佳苑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追 寻

   张效传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0年10月13日    来源:皖西日报


  本报记者 田凯平 摄
  大别山的金寨县为新中国的建立献出了十万英雄儿女。在这十万英雄儿女里面,我最想了解的是大别山区的红色播种人———詹谷堂。
  在詹谷堂的简介里这样写道:他被国民党的酷刑折磨得死去活来,最后,感觉生命到了尽头的时候用手指蘸着身上的鲜血在牢房的墙壁上写下:共产党万岁,次日,被国民党政府杀害。
  这一幕,我们曾经在各种红色电影里看到过,其他英雄离我都很遥远,而詹谷堂就是我的家乡人,他的牺牲地和坟墓离我家不到一百公里,我早就想去实地追寻他的事迹,他是怎么从一个前清秀才质变到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的。
  去年春天,映山红盛开的时候,我独自驾车前往詹谷堂的就义地———葛藤山。到葛藤山水库的时候恰逢一位70来岁的老大爷在路边菜地里锄草,我便向他打听猴子洞在哪,老大爷指着对面的大山说:“就在前面那个大山的半腰上。”我问:“能不能上那洞里去看看?”老大爷叹了口气:“现在人都出门挣钱去了,没有几个人在家,山上都被树木、刺藤长死了,进不去了!你去那干啥呢?”“我想听猴子洞的故事。你能给我说说吗?”
  我给老大爷敬了支烟,我们就挪到阴凉地方边抽烟边聊天。
  老大爷说,我也是听父辈们说的:“好像是民国十八年初秋,共产党大部队转移了,詹谷堂被留在家乡继续秘密发展革命武装,小保队每天都来搜查詹谷堂和地下党人,詹谷堂被迫躲进前面那山上的猴子洞,他一贯行侠仗义,办学堂都不收钱,口碑好,附近村民都给他送饭,我们家也给他送过饭,可惜走漏了风声,被小保队跟踪了,被押送到民团。”
  老大爷叹道:“他可是受到罪了,民团头子问他谁是共产党,如果说出来给他官当,可他就是不说,被毒打了三天三夜,什么刑法都给用尽,临死前的晚上,他感觉血要流尽了,用手指蘸着身上的血,在牢房的墙壁上写下‘共产党万岁’五个大字。第二天早上民团的人发现詹谷堂死在牢中。”
  “民团头头问不出秘密,气急败坏,把詹谷堂的尸体拖到河边开了几枪。晚上村民们偷偷把尸体运回来葬在他家附近的山上。”
  老大爷说完,我俩都沉默了一会。这个话题太沉重了!
  去不了猴子洞,我有些遗憾,就跟老大爷打听詹谷堂的墓地在哪。老大爷不解地笑着说:“人家旅游看山看水,看花看草,你怎么要看人家的墓地?你从水泥路回去到大马路上,过了小街,过后右手边有一条小水泥路,顺着那路走不远就到了。”
  去往詹谷堂坟墓的道路正在施工,铺设水泥路面,我无法通过,又一次遗憾地折返。
  我想追寻的东西,今天都很遗憾,心有不甘。于是,我就想再寻访一些知情人士聊聊,径直向汤家汇街道进发。
  我在京城生活二十多年了,踏足汤家汇镇那是三十多年前了。几十户人家连成一条小街,砖瓦房都很少。
  今天,进入到汤家汇街道,真的不敢相信,大山深处发展这么好。一排排崭新的楼房整整齐齐,街道都是双向四车道,干干净净,宾馆酒店、超市、特色农庄、各色各样生意都红红火火。
  我漫步在清新的小镇上,打量着各色人等。在桥头上遇见一位戴眼镜的老人,约莫70多岁,白衬衫外面罩一件蓝色中山装,手里拿着一本书,别在身后,应该是看累了,在桥上散步。我心里嘀咕,这人肚里好像有点故事,于是,我上前跟他攀谈起来。
  我自然向他请教詹谷堂的事,他说:“我是38年生人,他的事我也是听说。他父亲是个私塾先生,一大家人靠他养活也很困难,所以,詹谷堂一直帮家里放牛,到了十四岁才开始上学,可他聪明好学,能刻苦耐劳,在一九零四年考中秀才,第二年,他自己开始办学,他就不是一般的人,破出封建思想,招收女生,实在没钱的学生免费。”
  我打断老人的话,说:“这些事,咱们都能在简介里看到过,我就想知道詹谷堂在这大山深处怎么会想到要加入共产党,要闹革命的?”
  老人家沉思了一会说:“我的看法是,他本来就是个很有正义感的人,主要是遇上了两个关键的人。一个是乡贤林伯襄,林伯襄建议他考取信阳师范学院,他在那里接触到了《新青年》一类的进步书籍和马克思主义。”
  “还有一个是革命先驱董必武。詹谷堂的内弟考入武汉中学,他送王禾生到武汉,经姨外甥袁汉民介绍,见到了董必武,所以,是袁汉铭介绍他加入共产党的,董必武是见证人。后来,董必武多次指导他回乡发展党组织。”
  “袁汉铭是金寨县的第一个共产党员,詹谷堂是第二个共产党员,他们俩在董必武的指导下,以教书的名义,在笔架山农校发展进步青年入党,成立金寨县第一个党支部。在列宁小学成立第一个苏维尔政府。”
  我非常赞同他的看法,我说:“詹谷堂不愧是金寨县革命火种的播种人,”
  “那是,他如果跟随大部队一起走的话,活到解放后,以他的才智,起码也是个上将。”老人家替他惋惜地叹了口气。
  这时候西下的夕阳,照在山坡上的一片映山红上,鲜红鲜红的,我在想詹谷堂和他的战友们是不是也在这个山坡上战斗过,流的血也是这样鲜红鲜红的………
  时间已经过去了近一个世纪,要想追寻到他的战友或亲历时事的乡亲已不可能了。而詹谷堂的铮铮铁骨、视死如归、敢于牺牲的精神早已经融进金寨儿女的血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