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多媒体构建高效课堂
王方新 孙业霞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0年08月29日 来源:皖西日报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巧妙整合多媒体,不但可以让教学方法更加新颖,而且迎合了新课标的要求,有利于构建学生满意的高效课堂。多媒体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该如何实现有效应用呢? 巧用多媒体预习,找准预热点 预习之重要人人可知,我们需要走出传统的预习法和方式,创新预习任务的布置,可以通过网络的丰富性、时间的活动性等,找准预热点,让学生把课本知识和现代技术巧妙结合,启发引导学生制作预习卡等,不但可以浓厚学习兴趣,激发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为课文的学习铺平了道路。 如学习《七律长征》这篇课文,从年龄特点看,五、六年级学生对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对毛泽东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困难。为了拉近学生与诗的内容之间的距离,让学生领会毛泽东笔下诗句的内涵,感受红军英勇无畏的气概和乐观精神,我结合学生喜欢上网、喜欢玩、喜欢动、好奇等的心理,引导学生使用电脑上网查询“什么是长征?”“长征的意义”,《巧夺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有关长征的资料及故事,从网上查询到图片、文字资料和视频,并对搜集来的材料进行筛选、整理,有条件的在家长的帮助下,制成PPT、手抄报,上课时,让学生就自己制作的幻灯片、手抄报进行演讲。 一张张图片、一段段简洁的文字、一句句精彩的解说词,形成了课堂生动的风景线,学生不仅仅在预习课文,而且在预习中发展了能力,重心更在于起到预热、热身的奇效,也为课文阅读降低了难度,实现了课文没读、先闻其声之效,拉近了学生与诗的距离,调动了学生诵读和深入学习、理解诗的兴趣和热情。 巧用多媒体导入,激发兴奋点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教学情境,从最佳的角度导入,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整堂课的教学埋下很好的铺垫,而利用多媒体巧妙导入,更加生动形象,就像演奏一首优美乐章前轻调弦色,能产生“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这种效果,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学生走进课文的愿望。 例如《草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但学生对草原并不熟悉,对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了解就更少了。如何让课上得生动有趣,激发起学生对草原的向往?上课伊始,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谈谈对草原的印象,然后用多媒体出示一幅幅草原风光图,同时播放跟草原有关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图画、音乐以及师生生动的描述,一下子就把大家吸引住了,学生们都陶醉在美好的想象中……这时,我充满激情地问道“草原这么美,你们想到草原去看看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答道“想”,大家已经完全被吸引入了课文的情景当中,迫不及待地想走进课文,在无形中形成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习热情自然也会高涨,对语文课堂自然也会充满兴趣。由此可见,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巧用多媒体探究,突破重难点 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将教学中那些难以讲清的内容演示出来,进行探究,帮助理解抽象的知识。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对于五、六年级学生来说,这个话题,似乎匪夷所思,地球有孪生兄弟?地球的孪生兄弟怎么会是火星等等?学生感到费解,也会感到新奇,引导学生“望文生义”,根据文题,显然文章的重点是火星和地球的二者的关系———孪生兄弟,为什么说是孪生兄弟的道理,就成为课文的重点和难点。突破这个重难点,显然靠讲解奏效不大,本身文章就是说明文,又是科普性质的说明文,容易使学生感觉深不可测,加大理解的难度。而如果借助于多媒体,展示“火星”和“地球”两个天体的实际情境,让学生仔细观察视频,学生会观察并总结:二者相同、相似,但又不同。于是,教师再以孪生姐妹、孪生兄弟的照片对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孪生兄弟相似又不同,为此,将火星比喻为地球的孪生兄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这样,对于这篇文章的难点就不攻自破,多媒体的使用,使教学的重难点迎刃而解。 巧用多媒体展现,扩展知识点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涉及到不少其它学科的知识,由于小学生的文化底蕴和生活阅历有限,知识面窄,对于书本的学习往往只局限于字面学习,似懂非懂,对课文中的形象、意境感受也很肤浅,如何帮助学生解放思想,走进语文世界,这时,我们需要海量信息,丰富学生感知,拓宽学生见闻,更好地理解和品味课文,在传统教学融入多媒体教学,借助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书本内容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它不受时空和地域限制,将空间扩大,将时间拉长或浓缩。 古今中外的人、事、物、景尽收眼底。可以说,小学语文教学没有多媒体,犹如演员没有道具一样,难以呈现所有精彩。在教学《变色龙》这一课,由于变色龙远离生活,现实中很难见到,学生对其捕食、变色的生活习性充满好奇,仅仅依靠文本资料,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电子白板的资源库,播放课前收集的影像资料,图片,展现变色龙种类、外形、如何捕食、变色、变色原因及枯叶蝶、竹节虫等这样善于伪装的动物,突破了课本限制,丰富了课堂教学,拓宽了学生视野,开阔了思路。 智慧课堂 本报记者 袁洁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