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专 栏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加快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为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当好先行

市交通运输局局长 李卫东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0年08月06日    来源:皖西日报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交通运输是先行。六安交通坚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支撑和服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民生改善。
  拓宽对外运输大通道,扩大城市经济“朋友圈”
  构建立体化轨道交通。我市计划在2020年建成合安高铁舒城段,开工建设六安至安庆铁路。到2025年,建成六安至安庆铁路、沿江高铁合肥至武汉段、合新六城际铁路,实现县县通铁路。到2035年,建成合肥至安康高铁、沿淮高铁、合六市域铁路等铁路,实现县县通高铁。
  加快通用机场建设。我市计划在2020年加快推进金寨支线机场前期工作,争取纳入国家“十四五”民航发展规划,完成金安通用机场可研等前期工作。到2025年,建成金寨支线机场、金安通用机场,开工建设舒城、霍山、霍邱等通用机场。
  推进高速公路建设。2020年我市将全面保障推进德上高速舒城段、合六叶改扩建、合霍阜等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启动宣商高速六安段、沪蓉高速公路天堂寨支线等项目前期工作。到2025年,宣商、天堂寨支线(阳新)高速建成通车;谋划寿县至霍邱至金寨高速、巢湖至万佛湖至大别山高速、合六南部高速等项目。到2035年,全市实现所有高速公路沿线乡镇上互通道口的距离不超过20公里。
  加强航运设施建设。2020年发布《六安港总体规划(调整)》,有序推进淮河干流航道集中整治和临淮岗复线船闸工程建设,启动六钢码头建设前期工作。到2025年,完成淠淮航道、丰乐河、杭埠河、淠河下游航道按三级航道标准的升级改造。建成六安港口物流园、舒城杭埠港口物流园,达到生产性泊位40个、完成港口吞吐量940万吨。到2035年,建成霍邱周集港口物流园,达到生产性泊位60个、完成港口吞吐量1870万吨。
  畅通对内运输“微循环”,实现市域一体化发展
  稳步升级普通国省干线公路。2020年计划完成投资29.9亿元,开工项目里程172.7公里,完工项目里程172.9公里,到2025年,计划完成投资200亿元,开工建设里程约1000公里,全市国省干线公路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达到85%以上,全面实现市到县通一级公路,县城到乡镇通二级及以上公路。到2035年,实现县与县之间通一级公路,行政村通双车道四级及以上公路。
  全力建设“四好农村路”。2020年制订出台《六安市关于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贯彻实施细则》,落实《安徽省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实现年均养护工程实施比例不低于7%。启动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市创建工作。到2025年,成为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市,国家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达到1个、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达到6个,市级“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全覆盖。县道三级以上公路占比不低于50%,通乡镇的公路达到二级及以上标准,通建制村公路路面宽不低于5.5米(受条件限制的特殊路段除外)。至2035年,县道三级以上公路比例达100%。
  提升运输服务品质,建设人民满意交通
  完善全域公交网络体系。2020年,完成霍邱县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六安市全域公交网络将全面建成。到2025年,持续完善调整公交线路,优化升级公交服务水平,实现村村通公交,切实打通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
  推动客运场站提档升级。围绕城市发展、行业改革及乘客出行需求,加快客运场站建设步伐,努力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到2020年底,我市主城区和四县一区(叶集区)初步建成5个具备一级资质的中长途客运站。到2025年,全市四县一区(叶集区)建设一个一级综合性能客运场站,六安市主城区在六安火车南站和北站分别建设一个一级综合性能客运车站。到2035年,全市四县一区(叶集区)客运场站实现自动化、智慧化,班线客运、旅游客运、出租车、城乡公交、物流快递无缝对接。
  畅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我市深入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统筹电商、邮政、快递、交通运输等企业农村网络资源,鼓励企业加强合作,推广集约配送、共用网点、统仓统配等模式,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下一步,将坚持“客货并举、运邮结合”,以农村交通运输综合服务站及首末站为依托,以城乡公交车辆为载体,全面推进农村物流体系建设。
  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引领新时代交通强市建设
  加快建设综合交通大数据应用平台。建设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的云计算中心,开展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分析、交通运输运行状态预测预警、趋势分析、政策实施效果分析、交通发展趋势研判等。
  建设农村交通运输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客货同网、资源共享的城乡一体交通运输服务体系,主动适应和引领交通运输转型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行业发展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做好交通强国智慧交通试点项目建设。建设“互联网+”交通安全教育平台。建设智能综合交通枢纽。实施5G网络技术车路协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