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7 版:白马尖文学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酒的往事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0年07月16日    来源:皖西日报

  陆斌

  1979年10月1日,国庆节,适逢刚刚推开改革开放的大门,六安皖西路彩旗飘飘,一派欣欣向荣。这一天,新建的六安百货大楼开业,这是当年六安最大最高档的百货公司。
  开业当天下午,父亲给我5毛钱和一个盐水瓶,叫我去打半斤粮食酒。父亲本来叫我上午就去打酒,可从外面回来的人跟我父亲说,现在别去,人太多。说话的人,还伸出一只脚,证明给我父亲看:“你看,鞋帮子都给踩叉巴(裂开)了。”父亲就说,那下午去吧,下午人可能会少些。我那时只有十岁,他怕我给挤丢了。
  我怀揣五毛钱,同时怀揣一颗扑扑乱跳的激动的心,攥着盐水瓶,出了门。大街上热闹非凡,人们脸上像是家家都有喜事一样荡满笑容。到了百货大楼下,抬头上望,一二三四,乖乖,四层楼!杵在半空,我望得眼晕。楼顶上也围着一圈彩旗,风吹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脚底下是一层鞭炮纸屑,人多,踩成了暗红色,东一团西一团的。可以想象,上午开业时多么热闹。我心里责怪起父亲来:这么热闹,我却没赶上!我从百货大楼的西门进去,右手边就是卖酒的柜台,大概有十来个人在玻璃柜台前排队,老远就能看见三个大酒坛摆放在柜台里,酒坛口用红布包裹的盖子盖着,坛子外面分别写着:杂粮酒(就是七毛冲子)、粮食酒和临水大曲。价格也标注了,分别是7毛、9毛6分、1块2毛2分。时隔多年,我仍能清楚地记得各种酒的价格,想来真是咄咄怪事。排队的顾客大都是买9毛6的粮食酒,有两个人想买临水大曲,被营业员告知这是凭票供应的。那两个人脸上讪讪,没买成。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临水酒,也是第一次知道,同样是六安产的酒,这临水酒,居然比六安县酒厂的粮食酒还贵。
  轮到我了,我灵机一动,打了四两粮食酒。营业员很漂亮,打着叉叉辫,像极了后来李春波歌中的“小芳”。人漂亮心肠也好,或许见我比柜台高不了几寸,又一副老实憨厚的样子,她用二两的提子,舀了两下,又加了小半提,算是饶头。我举起盐水瓶,看看和平时半斤的分量差不多,父亲那里,应该能糊弄过去。剩下的一毛钱,我买了一把糖豆,咔哧咔哧嗑着,又逛了一圈,糖豆嗑完,美美地回了家。
  转眼到了年底,家家户户开始采购年货了。那时候,五牌里的邻居,即使不那么富裕,过年前都要采办一些年货,大米、菜油、富强粉、猪肉、粉丝、豆制品、花生糖、瓜子,再打二斤酒。当时,陆家大院对面住着一位新四军出身的转业干部,我们叫他裴叔叔。裴叔叔高大威武,四个兜的干部服穿在身上,挺挺阔阔的,让人羡慕,更让人羡慕的还在后头。腊月底了,年味越来越浓,那天,裴叔叔从单位领回了各种年货供应票,除了肉类和副食品以外,印象最深的是烟酒供应票,大前门香烟票、渡江烟票,还有临水大曲供应票和濉溪大曲供应票。那天又涨了一下见识,原来,濉溪大曲比临水还贵,要1块4毛4一斤。从那以后,我就对这两种酒有了很深的印象。当年,父亲喝的最好的酒是9毛6的粮食酒,直到姐姐八四年参加工作了,春节前,按惯例,她们单位慰问老干部,需购买一批酒,才托采购的人给父亲买了两瓶临水玉泉和两瓶古井玉液。再往后,物质丰富了,价格双轨制改革,市场就放开了,这些名酒便逐渐敞开了供应。我一直对临水酒印象深刻,可能这些往事也是其中的原因吧。
  多少年过去了,我们再也不必为吃喝发愁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百姓之福。往事亦如酒一样,愈陈愈香。那时的人们,物质贫乏,生活简单,三五两小酒都能带来单纯的快乐。现在,我的一名叫聂兵的学生,正在淮河两岸从事临水酒的宣传和传承工作,祝愿他把这项事业做得更出色。虽然,喝酒未必是有益健康的事,但每逢节日、大事、红白喜事都离不开酒这个重要媒介,总要吃喝一通方告完成。“无酒不成席”“酒中乾坤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相信还是会一直传承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