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 版:要闻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按下“农忙键” 奏响“富民曲”

——叶集区漫山红村抢抓复产和脱贫侧记本报记者 张瑞 通讯员 程度厚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0年04月10日    来源:皖西日报

  阳春三月,万木葱茏。时下,行走在田间地头、山乡沃野,到处都能见到人们劳作的身影。
  在叶集区姚李镇下骆山脚下,汲河水四季长流。疫情过后,生活在这里的漫山红村群众,正“靠水吃水”,大力发展水产养殖,成为全村脱贫致富的主产业。
  3月29日清晨,在位于汲河下游的彭立万养殖基地里,不少捕虾工人穿着皮裤在捕龙虾。硕大的塑料盆里,龙虾正挥舞着只只大“钳子”。记者上前一打听,这些龙虾价格从每公斤34元至44元不等,质量最好的每公斤达到60元。基地里,来调购龙虾的客商走了一拨,又来了一拨。
  走进彭立万的大棚,龙虾收购商聚集在这里。“我一大早就从姚李餐馆来的,特大号的称5公斤。”“俺从叶集来,卖卤菜的,大的来7.5公斤,小一点的称7.5公斤。”收购大棚里七嘴八舌,热闹非凡。彭立万的儿子彭涛,一边熟练地数钱,一边招呼着客商,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一阵交易过后,彭立万叫儿子数一数钱盒子,里面收入4000多元,老彭开心地笑了。
  记者了解到,在叶集区姚李镇漫山红村,像彭立万、刘松祥、余洋、邵忠贵等稻虾养殖大户,凭借着丰富的水利资源,通过发展水产养殖,拔掉了“穷根”,实现了脱贫。
  据了解,疫情过后,为了把耽误的损失“抢”回来,该村一手抓复工复产,一手抓脱贫致富。在漫山红村村委会,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外墙上电子屏不断闪动的关于虾稻田水质溶氧量和pH值等实时检测数字,这足以说明村里对发展“稻虾共作”与“循环养殖”高度重视。      (下转四版)
  (上接一版)
  漫山红村党总支书记刘益林介绍,该村地处大别山脚下,汲东干渠下游。以往,村民们以传统农作物水稻为生,形成了多年来“夏收麦子,秋收稻,一年四季老一套”的传统模式,一亩地每年只有四五百元收益。近年来,村民们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模式,不仅种植优质稻,还实行了“稻虾共作”循环种养的增收模式。稻虾米是无公害绿色食物,也成了市场抢购的“香饽饽”。为此,该村涌现了许多的种养大户,为当地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起到了良好的带头和示范作用。
  “这是我们看氧气含量和酸碱度是否适合水生物生长,氨氮值化肥含量是否超标的主要手段。”驻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黄磊指着电子屏补充道。在位于村委会二楼的“指挥中心”,可以通过分布在各处的传感器、摄像头和无线网络传输,在大屏幕上适时看到全村2000亩虾稻田的生长和水质情况。这是该村经过研发的“漫山红村智慧水产养殖系统”,独具特色。
  “疫情期间,我们指导养殖户开展线上销售,通过网站发布物流信息,物流车直达经销户,其中上海、杭州销量较大。由于大户养虾效益好,不施农药和化肥的‘虾田米’也能卖上好价钱。”刘益林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将对脱贫群众采取一户一方案、一人一建档措施,逐一掌握和摸清信息,多措并举,提高光伏基地和养殖大户基地就业率,推荐农户参加公益性岗位就业,降低带来的经济损失,防止村民脱贫后再返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