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7 版:关 注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坐诊疫区的日子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0年03月03日    来源:皖西日报


  消杀作业现场
  告别家人回眸一望
  出发前,文道琴剪去自己的长发
  李帅

  年末新岁时的风,裹挟着浓浓的寒气,似乎在告诫大家,在这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日子里不宜出门。从年三十至今,抗“疫”消息成了头条!春节本该喜庆,但这个春节因为疫情,更因为感动,注定让人心情难以平静。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有的人放弃团圆、迎难而上、只争朝夕、义无反顾、忘我前行。为打赢这场抗疫战斗,个个争先恐后,冲锋在前,带着亲人的牵挂,夜以继日,全情投入到工作中。

  2月8日,晴,对于我来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一天。医院征召医护人员去疫区支援,我第一个报名。很快人员已经齐备。院办会议室里,院领导和很多的同事都来送行,院感主任亲自给我们出发的队员演示穿脱防护服、隔离衣,反复交代注意事情,最后又让我们各自穿脱一遍,合格了才放心。
  当这一切结束,离出发还剩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我赶紧回家准备要带去的生活用品。回到家,妻子已经准备好,吃穿换洗一应俱全。结婚这么多年,我忙于工作多,呆在家里少,家里家外都是她一人操持,对于我志愿去疫区的事她从来都是坚决支持,临别之时,没有太多的言语,却仿佛要把所有的关怀和嘱托塞满,背上肩,沉甸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女儿还在梦中,不敢吵醒她,在门口狠狠望了会儿,舍不得啊,可是出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女儿,爸爸要走了,来不及跟你告别,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回来。为了战胜疫情,也为了所有的儿女都能有这样安稳香甜的美梦,疫区,我来了。
  2月9日,今天是来到汤家汇镇的第一天,医院安排我上门诊白班,从早上八点到下午五点,主要是负责看诊发热病人,需要专业的知识来判断,如果是普通的炎症发烧,给予适当的检查,根据情况开口服药物治疗,如果是跟确诊病人有接触史的,根据县里的要求,需要转送到县医院的发热门诊进一步排查。
  初进诊室,我还有点小兴奋,在诊室外的更衣室,严格按照院感的要求穿好防护服、隔离衣,戴好口罩、帽子、护目镜,打扮得仿佛生化战士,满意地对着镜子照了照,觉得自己很“帅”。
  刚坐诊不一会儿,就来了一个56岁的男性,自诉昨天就有发烧胸闷咳嗽,今天还是没有好转,在家测体温37.8℃,紧张得不行,一下子冲到我面前,问道:医生,我这不会是得病了吧?太近了,我下意识地往后退一步,赶紧拿出一个口罩让他再带一层,嘱咐他坐在两米外的候诊椅上,又拿出体温表给他再量一次,测体温的同时仔细询问流行病学。果然,他们村的确诊患者就住在他家隔壁,1月31日,他们还在一起聊天,是明确的密切接触者。这时,体温也出来了,依旧是37.8℃。有明确接触史,发热,胸闷、咳嗽,很像一个疑似病人,根据新冠病毒感染肺炎防控方案和县里文件精神,需要去县医院的发热门诊行胸部CT排查,于是立即联系我们医院一起来支援的负压救护车,转运到县医院。
  送走了这名患者,我顿时有些如释重负的感觉,不知道这会不会是一例会被确诊的病例。第一次离疑似人员这么近,仿佛病毒就在眼前,虽然防护措施做得很严密,毕竟还是有点担心,疫区,果然还是不一样。
  门诊一如既往,断续来了一些发热和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因为近期不断有新的确诊病例,这些或多或少与确诊患者有过接触的人们恐慌起来,有的人确有发热,有的人明显就是焦虑紧张,个个捶胸顿足,感叹后悔不该不听政府的话,春节期间不老实呆在家里,让人听了又好气又好笑。
  就在我以为今天又是平淡无奇的一天的时候,突发诊室冲进来一对年轻夫妇,哭喊着要救命,把一个约1岁多的孩子一下子放在我的面前。我一看孩子已经眼神呆滞,口唇紧闭,小拳头死死地攥着,一摸手脚冰凉。从家长的哭诉中了解到,孩子昨天晚上发烧39.4度,因为目前形势,不敢带到医院来,只是喂了点退烧药,今天上午一量,已经40度了,吓得赶紧往医院跑。我立刻判断是高热惊厥,赶紧喊来别的医生一起,把孩子平卧放好,把头歪到一边防止误吸并解开衣物散热,然后指掐人中穴促醒,约1分钟左右,孩子咳了一下,哭出声来,孩子醒了过后,马上联系儿科医生转入病房进一步治疗。结束完抢救,大家如释重负,我也长吁一口气。
  因为是疫区,有很多的与确诊病人密切接触者,政府为了防止病毒传播,专门在医院附近征用了两家宾馆用于密切接者的隔离安置,算起来,一共有近百人。护理同志们的工作就是每天给密接者送早中晚3顿饭,上午下午各测一次体温,询问、记录他们的病情变化,清理每个人的生活垃圾,工作细致而且繁琐。一大早护士们就起来准备,有时候自己都来不及吃早饭,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把隔离点内所有人的早饭分装好,在宾馆的更衣间戴好口罩,穿好防护服,隔离衣,拎着重重的饭盒,因为没有电梯,要一层一层爬楼送到每个人的房间,厚厚的口罩捂在脸上,让人喘不过气来,我们笑称这仿佛是在爬珠穆朗玛峰,总要走几步停几步,每一步都走得那么艰难。送完早饭,等大家都吃完了,再开始收集体温表,记录数值,并且询问隔离人员的身体状况。有没有发烧,有没有咳嗽、咽痛,睡眠怎么样,大小便怎么样,还有哪里不舒服,还有什么需求,事无巨细,记录在册,再回来反馈给医院。这样的重复劳作,每天要3遍,为了节省防护物资,他们经常是早饭送完后并不回来,而是一直等到中饭结束后才返回医院,这时一般都已经快一点了,下午休息一会,4点开始又准备下午的体温和晚饭,等一切都结束回来基本都是7点以后。
  累吗?累,真累,连续几天的工作后,护士们说来到汤家汇后总算减肥有望了,我们几个腰都细了一圈。后悔来吗?不后悔。我笑着说,这就叫“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将心比心,这些隔离的人员其实真的不容易,不光提心吊胆地担心自己会感染上新冠病毒,每天还呆在小房间里寸步难行,可谓身心俱疲。我们每天去看他们,跟他们说说话,成了他们每天最快乐的时光,看着大家期盼的眼神和开心笑容,苦点累点,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