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5 版:社会视线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按下快进键 跑出加速度

——我市积极推进质量发展侧记本报记者 王婷婷 宋金婷/文 袁 洁/图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19年12月23日    来源:皖西日报





  隆冬时节,古徽大地。无论是热火朝天的生产车间,还是忙忙碌碌的农家田园,还是夜晚时分仍然亮着灯的办公室……辛勤忙碌的人们一边感受着收获的喜悦,一边正为新一轮的收获而忙碌着。
  今年以来,我市产品质量稳中向好,工业产品在市级以上三级监督抽查中合格率达94.2%,农产品省抽合格率达到100%,食品、药品抽检合格率分别达99.03%和99.83%,交通重点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100%。
  今年新增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件,总数达41件,居全省第一。获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1个,位居全省第二。新增驰名商标2件,总数18件,居全省第五。去年新增绿色食品认证企业69家93个产品,新增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企业18家24个产品,新增有机食品认证企业74家92个产品,新增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1个。绿色食品认证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我市被评为“全国运用地理标志精准扶贫十大典型地市”。申请专利8979件,获授权专利3944件,发明专利有效量1206件。建筑业获“黄山杯”9项、新评“皋城杯”44项,水利工程获“禹王奖”2项。
  ……
  一个个数据,一项项奖项,无不诉说着我市质量发展的成果。今年以来,我市汇聚推动质量发展工作合力,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以更宽视野、更新思路、更实举措,推进质量提升,保障质量安全,优化质量品牌环境,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质量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今年以来,我市围绕发挥标杆引领示范作用,积极争创质量品牌各级荣誉。立足产品、工程和服务等各领域,持续推进质量品牌升级工程,培育打造一批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驰名商标、皋城杯、禹王奖、工业精品、“老字号”、钻级酒家、绿色饭店及5A、4A、3A旅游景区等国字号、省字号品牌,引领各行各业高质量发展。紧扣农产品、中药材、茶叶、家居制造、装备制造等优势领域,打造一批知名度大、美誉度高、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推动“六安品牌”向“安徽品牌”、“中国品牌”不断升级。积极组织参加2018-2019安徽省质量发展十件大事系列评选活动,争创一批省质量提升突出贡献单位、示范单位、教育实践基地和质量标杆人物。
  截至目前,我市有1名个人荣获第三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省级商标品牌示范企业名单161家。全市1-9月商标申请量8794件,注册量6948件,全市商标有效注册量30671件,位居全省第六名。每万户市场主体拥有商标达到1000件。新认定驰名商标2件,总数达18件。新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件,总数达41件,居全省第一。六安瓜片、霍山黄芽、霍山石斛、舒城小兰花成功跻身2019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价值百强榜,分别位列价值榜第21、43、47和92位。安徽省有五个地理标志产品入围,我市入围4个,占比80%。
  新增绿色食品认证企业69家93个产品,新增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企业18家24个产品,新增有机食品认证企业74家92个产品,新增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1个。绿色食品认证数量位居全省第一。我市被评为“全国运用地理标志精准扶贫十大典型地市”。申请专利8979件,获授权专利3944件,发明专利有效量1206件。建筑业获“黄山杯”9项、新评“皋城杯”44项,水利工程获“禹王奖”2项。新评建设工程施工质量标准化市级示范工程创建项目40项,申报省级5项。2家单位荣获省旅游服务质量标杆单位的荣誉称号,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1家,四星级旅游饭店1家,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五星级农家乐8家,四星级农家乐21家。六安品牌的市场影响力、竞争力和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放大。
  围绕质量强市战略,我市广泛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持续增加农产品、食品药品优质供给,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区)”创建,实施“放心粮油”工程,深化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创建。加快推动“三重一创”(建设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推进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组织一批重大新兴产业专项,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谋划发现一批能带动高质量发展的工程和专项。继续广泛开展质量提升标杆示范、组织示范、人物示范、教育示范、文化示范(简称“五大示范”)行动,树立一批质量提升示范教育基地。大力实施质量攻关工程,围绕重点产品、重点行业开展质量会诊、组织技术攻关,推动企业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继续开展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引导企业争当标准“领跑者”,积极开展高端制造业、消费品、高新技术企业、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建设,争取制修订一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培育一批标准化示范企业。
  围绕牢牢守住质量安全底线,强力提升质量安全监管效能。不断加大质量监管力度。持续深化清单制度建设,加强监管清单应用。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大力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制度,从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加强对质量的全方位监管,抽查比例不低于8%,其中生产领域产品质量抽查比例不低于20%。加强对关系国计民生、健康安全的重点产品、重大工程和重点服务行业的分类监管、精准监管,提升产品追溯管理能力,定期发布产品质量分析报告。强化对城乡结合部、农村市场、学校和托幼机构、旅游景区等重点区域的高频监管、科学监管和专项治理。加大对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工程建设等领域安全隐患排查力度,切实维护全市质量安全。
  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建立多部门质量执法联动机制,健全处置重大质量案件快速反应机制,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对重点质量案件实施挂牌督办。开展“打非治违”、集中检查和专项整治等行动,重点围绕产品质量、网络市场、农资市场、食品药品及相关产品、工程质量等领域,严厉打击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质量违法行为,及时通报质量问题,依法曝光和处置不合格企业,严防发生区域性、集中性、影响恶劣的质量违法行为。做好工商12315、质监12365、食药12331、物价12358、知识产权12330“五线合一”工作,努力完善质量申诉、举报受理平台,完善工作流程,畅通质量投诉举报渠道。
  创新完善质量监管手段。探索建立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制度和重大质量事故调查制度,推动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完善重大工程设备质量安全监理制度,保障重大工程设备质量安全。健全产品召回管理工作机制,加强省缺陷产品召回技术中心六安分中心和舒城工作站建设。推动市场监管、教育、医疗、经信、公安、交通、海关等部门,探索建立召回协作机制。推动建立行业协会协作机制,促进行业自主召回缺陷产品。重点召回电瓶车电瓶、食品相关产品、服装、儿童用品、学生用品、家用电器等领域的消费品,消除安全隐患。加大对产品特别是客货车、新能源汽车的缺陷调查力度。
  围绕树立“质量第一”理念文化,进一步做实做优质量提升服务举措。深度激活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广泛开展学习培训和观摩交流活动,推动职业学校开设质量发展理论教育课,为企业开展特色教育培训活动。指导企业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推动建立覆盖产品设计、原料采购、进货验收、生产控制、出厂检验、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体系。推广卓越绩效、精益生产等先进管理模式和方法,引导企业开展质量成本控制、质量管理小组评优等活动。到今年底,在全市引导100家企业导入卓越绩效先进质量管理模式。
  同时,我市深入开展“质量月”“中国品牌日”等质量主题活动。广泛动员,组织好各行各业立足岗位、面向社会开展“质量月”系列活动。组织开展质量法规、质量品牌宣传“进机关、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活动,营造“各级党委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氛围。加快六安质量品牌馆建设进度,力争年内开馆,着力将其打造成为全市质量文化传播平台和质量发展示范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