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 版:综合新闻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让孝文化温润乡村

——舒城县汤池镇常院村以孝治村的实践陈胜 张转娣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19年12月11日    来源:皖西日报

  舒城县汤池镇常院村,是一个山区贫困乡村,平均海拔481米,全村385户,1300多人。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乡村,但近年来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是因为他们开展了“以孝治村”的实践。
以孝治村初实践
  常院村之所以出名,是因为村书记龚巧云,她要在全村推行“以孝治村”的理念。
  龚巧云是嫁到常院村的媳妇,以前在合肥上班,因为婆婆身体不好才回到常院的。初到山村,她就给村里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其对婆婆太孝敬了,送吃送喝、和颜悦色,人们啧啧称赞。后来,经村民推举,被上级任命为村书记。
  担任村书记后,龚巧云发现村风不是很好,打架斗殴、慢待老人现象时有发生。如何提升村民素质?龚巧云想到了传统文化,她决定把孝文化用到村庄的治理上。她笃定,以孝凝聚民心、激励人心,就能以孝促家庭和睦,促村里太平,最终促村里发展。
  在村两委会上,以孝治村方案通过了,还聘请了镇上有一定文化知识的毕绍东当顾问。
  村里请来了县里有名望的人来举办孝文化培训班,讲如何孝敬父母,如何善待老人,讲《弟子规》,讲乌鸦反哺的故事,为鼓励大家来听讲,村里每次都发点肥皂、洗衣粉等礼品。
  村里也刷满了有关孝的标语,村中设有“孝文化长廊”,挂有新“24孝图”。村里的宣传栏上,张贴着近年来涌现的好媳妇、好婆婆、好儿女的光荣榜。
  在孝老爱亲方面,村干部以身作则:逢年过节慰问老人,抽点时间看望老人,尽心尽力帮助老人,主动到医院看望老人……
  村里人信心满满,认为以孝治村,一定可以带给村里大变化。
孝文化蔚然成风
  “张军和、刘有志、刘大军……”在村里的孝心模范评比表彰大会上,十位孝子、十位孝媳妇分别接受颁奖。获奖者戴着大红花,在众人的簇拥下,神采飞扬。龚巧云在致辞中说:“我们就是要形成尊老敬老的风气,让敬老者感到光荣,让不孝者觉得羞耻。”
  一时间,村里孝敬老人、尊重老人蔚然成风。
  常光能老伴瘫痪十多年了,常年卧床,她的儿媳妇每天精心服侍,喂吃喂喝,擦背洗澡。为了消除老人的寂寞,村里的年轻人组成了志愿者队伍,经常给她讲故事、讲笑话,天气好的时候,用轮椅推着她到外面散步。
  刘太英老太太今年85岁了,她说:“我的好心情、好身体都是子女们用孝心换来的。”原来,她的三个孩子虽在外地,但每年安排一个孩子留在家里,专门陪伴老人。
  今年下半年,常院村也遇到了大旱,村里的妇女自发成立了一支女子志愿送水服务队,用货车拉水或肩挑手提,为高海拔的老人送去生活用水。
  汤冬梅是党员,也是村干部,在送水活动中,她表现得相当积极,每次送水,她都带着两个孩子一起帮忙。她说:“既要言传,更要身教,让孩子从小懂得关爱他人、孝敬老人是一种美德。”
双轮驱动促振兴
  以孝治村的实践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县、镇领导给予了充分肯定。但有村民认为,衣食足而知荣辱,在村民的物质生活没有根本提高之前,超前搞孝道文化建设,不利于村里的发展。龚巧云和常院村两委理解村民的想法,富脑袋也要富口袋,他们加大了脱贫攻坚和经济发展的力度。
  根据村里的土质和水文,该村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数十户贫困户走上了致富路。站在山头俯瞰,数千亩中药材透着绿色,给常院村带来勃勃生机。村民刘民来说:“我本是贫困户,在村两委的帮助下,我学习技术,贷了资金,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我的脱贫路。”
  龚巧云说:“几年来,村里的脱贫攻坚力度越来越大,架桥修路、发展产业,老百姓的精气神越来越旺。”
  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后,刘民来、刘光明等一批先富起来的群众积极投入村里的孝心文化事业,他们不仅身体力行,还帮助村里的贫困户发展生产。
  富起来的村民对孝的理解更深刻了,他们主动帮助村里的困难户,帮助村里的孤寡老人。刘民来、刘光明还有张成军准备筹资建立老年康复中心,免费给村里的老人们享用。他们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们要与村两委干部一起,把常院村建设成为一个孝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