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7 版:红土地·夕阳佳苑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韦佩弦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19年12月09日    来源:皖西日报


  叶集人民广场  朱定勇  摄
  朱德奎

  韦佩弦,原名韦崇仁,1902年5月出生于霍邱县叶集镇一个盐商之家,他是鲁迅未名社成员韦素园、韦丛芜的堂兄。
  他是一位画家。韦佩弦于20世纪20年代初,就读于上海美专,成绩优异,很有才情,毕业后在上海教书作画,和当时在上海的书画大家过从甚密,画艺逐步精进,赢得了较高的画名。其“松鹦图”,著名学者、大画家解公展为其题词:“佩弦兄出笔老辣,最见精彩。松本雄厚,羽毛能泽润。公展题。”他与张大千合作的“松石图”,张大千题词曰:“佩弦弟画十八公,我为其补石。张大千题。”“十八公”乃“松”字也。一幅几乎占去半面墙壁的“群猴图”,十数只猕猴嬉戏于桃实累累的虬枝之间,煞是灵动,乃为一罕见巨幅。抗战期间,他画了一幅“怒吼吧,中国”,画面是一只威猛逼人的下山雄狮,气势恢宏,以壮抗日神威,好多人高价求购均被他婉拒。安徽著名画家马自强为其嫡传弟子。
  他是一位收藏家。文革前,在韦佩弦家里的墙上,挂有鲁迅先生为韦素园墓亲书的碑文,冯玉祥将军书赠的“爱人如己”,著名画家萧龙士赠送的“八哥与荷花”。他还保存了台静农手书诗词,李霁野、李何林、曹靖华、韦丛芜等文化名人的手稿、书札等等。
  他是一位音乐家。韦佩弦不仅画艺精湛,也颇通音律,尤擅器乐,二胡、三弦、钢琴无一不精,一支九节玉屏箫,能把元曲中一些失传的曲牌演绎得如痴如醉。研究元曲的著名学者宗志黄教授曾经对他的学生说过:(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上海各大学中文系,均请韦佩弦先生吹奏已失传元曲之《仙吕·点绛唇》、《南宫·一枝花》等曲,协助教学。”还感慨地说:“这位先生不知道哪里去了。”周恩来出访十国归来,他高兴地作词谱曲“天使云游八万里”自弹自唱,以抒情怀。
  他是一位诗人。韦佩弦的诗词楹联虽存世寥寥,但倍受方家崇敬,从其子侄传诵的有限几首看,他的诗词极具韵味:“一样梅花别样姿,雪欺欺雪不同时。放翁毕竟香尘淡,郁律乐观主席词。——读毛主席的咏梅词有感”;“漫卷珠帘破堤防,琴心感谐凤求凰。临邛佳话当垆艳,犊鼻涤樽酒自芳。——咏卓文君”;“无奈江东愧渡河,重瞳空自拔山歌。八千子弟流云散,徒向虞姬唤奈何。——项羽”;“竹床蕉叶对斜曛,往事联翩看野雯。书学北海空难似,画喜老萍愧不勤。一技无能空白首,半生虚度若流云。无假余年成大器,吾家慰勉有龙文。——无题”。他自撰的楹联也饶有情趣:“偶尔鸡豚改善,平时葵藿甘尝——厨房联”;“西湖由来虾鱼美,蓼城原是稻粱肥——堂屋联”。
  他是未名社的善后者。1929年,韦佩弦到北京未名社帮助工作,他本想在未名社做一名美术编辑,兼搞诗歌创作。但不久,未名社发生变故,鲁迅寓居上海,曹靖华在苏联,韦素园重病缠身,台静农和李霁野均已去大学教书,社内事务就由年龄最小的韦丛芜苦守苦撑。当年,在再版鲁迅先生的《坟》和译著《出了象牙之塔》以及出版丛芜自己的译著《罪与罚》中,韦佩弦在设计、美术装帧等方面都做了不少工作。1931年,丛芜为社事要去上海请示鲁迅先生,只好把继续出版存稿,整理来往账目,财务报销以及接待来访诸事,全交给了佩弦,他没有辜负丛芜的信任,把未名社的善后处理得井井有条,直到未名社圆满终结。未名社在北京的工作结束以后,韦佩弦回到家乡霍邱。不久,韦丛芜被国民党安徽省政府委任为霍邱县代理县长,圆其“围湖造田”,办“合作同盟”,救国救民之梦。韦佩弦在丛芜的劝说下,留任叶集区区长。但是,他实在看不惯国民党那腐败的官场乱象,没干几个月就坚辞其职,回上海执教作画,做闲云野鹤去了。
  解放后,历经颠沛流离的韦佩弦又回到家乡,在政治运动中,他忠实地交代了自己曾任伪叶集区区长的经历,得到组织的信任,并安排他到县政协工作,他喜不自胜地赋诗抒怀道:“起死回生党有术,百年病树发新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