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5 版:社会视线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演绎“别样芳华”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19年12月09日    来源:皖西日报

——记李红丽 舒法轩 本报记者 储勇
  青春是人生中一段难以忘怀的掠影,也是诠释美好芳华、锤炼意志、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在舒城县法院,有这样一群女干警,审判席上、执行路上、调解室里,有她们查事实、辨法理的身影;田头间、餐桌前、车间里,有她们拉家常、解民忧的背影,她们勤奋敬业、不忘初心,心系民生、为民司法,诠释别样“芳华”。李红丽就是这群女法官中的一员。
  法律科班出身的李红丽,2009年12月参加工作进入舒城县人民法院。十年的美好芳华,她始终安心、安身、安业基层一线,由书记员干起,做过审判员,担任过人民法庭副庭长、庭长,如今她是一名员额法官、刑事审判庭副庭长,先后获得“全市办案能手”、“优秀管理者”、“全县优秀法官”、“优秀共产党员”、“工作标兵”、“全县诉调对接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2014到2016年连续三年获评“优秀公务员”,荣立“个人三等功”。
心系民生 为民司法
  “姑娘,辛苦你们冒着那么大雨过来,我们老两口以后总算安心了……”2016年8月,舒城遭遇了大洪水,暴雨不绝、山路绵延,雨水和着稀泥,急促行走之间,泥溅满身。一天,十几里山路,迎来古稀老人宽慰的话语,此时的李红丽及同事倍感欣慰。
  原来王老太因下雪路滑,摔断了髋关节,虽及时手术,但康复期还要靠四脚手杖行动。“屋漏偏逢连夜雨”,她的老伴不久后干农活时又从山上摔了下来,造成小腿骨折,只能依靠双拐艰难行走。老两口有一双儿女,女儿远嫁上海,儿子外出务工,儿媳既要陪读又要干农活,赡养两位老人成为棘手的问题。最终,在镇村干部调解下,两位老人与儿女达成了赡养协议。为了给协议上把“锁”,双方协商到法院进行司法确认。考虑到两名老人行动不便,就有了开头的一幕。
  其实这只是李红丽在法庭工作的一个缩影。为了方便山区群众诉讼,李红丽在河棚法庭主持工作期间,多次将庭审搬到田间地头、村委会、农户家中。通过“背包法庭”就地开庭,宣传普法,得到百姓一致称赞。在河棚法庭主持工作期间,河棚法庭被市中级法院授予第一届“六安市示范人民法庭”称号。
立足本职 服务大局
  人民法院工作是社会经济的晴雨表。杭埠镇有舒城“金三角”、六安“桥头堡”、合肥“后花园”之称,在杭埠法庭任庭长期间,李红丽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充分发挥审执职能,为辖区政府提供优质的司法服务。
  一是加强与镇党委、政府沟通协作,提高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地方法治化水平。二是利用多元化解矛盾纠纷解决机制,设立诉调对接站,与镇、村调解组织对接,共同解决辖区内疑难纠纷。在杭埠法庭工作期间,通过诉调对接化解纠纷200余起,其中110起经法院司法确认,制作确认裁定书,数量居全县乡镇之首。三是通过巡回办案、送法服务、法制宣传等形式,加强普法宣传。李红丽率先向辖区企业发放《防范企业发展风险的80项提示》,得到辖区企业称赞。四是助力精准扶贫,认真走访、扎实帮扶,及时完成扶贫任务。五是服务发展,在杭埠法庭率先开通“涉企诉讼”绿色通道,依法及时受理、审判涉企诉讼案件。仅一年就受理涉企案件118件,诉讼标的额1.08亿元。2017年,杭埠法庭被授予“全省优秀人民法庭” 称号;2018年,摘得“六安市示范人民法庭”荣誉;并连续三年被评为“经济发展工作优质服务单位”。
勤奋敬业 不忘初心
  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到法院工作十多年,李红丽坚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坚持理想信念,不忘初心,强化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提高应对政治敏感案件的驾驭能力,尤其是提高审理疑难、新型案件和协调解决纠纷的能力。
  被告不接受调解,原告诉讼之外,来到河棚镇政府门前讨要说法。事发于2016年6月,哥哥叫来帮工,弟弟顺便请来帮忙,修葺屋顶,帮工失足而亡。死者家属一纸诉状,将兄弟俩告到法院。审理过程中,兄弟俩就“谁赔偿,赔多少”发生了争执,还宣称不接受调解。死者家属情绪激动又来到镇政府门前讨要说法。
  案件事实清楚,如果生硬地适用法律,死者家属的情绪恐无法平复,两被告也不会心悦诚服。李红丽多次来到死者家中,关心、安抚、慰问……一来二往,逐渐稳定了死者家属情绪。对于两兄弟,初次调解不成,李红丽趁开庭审理之机,在情与法、义与理上与他们分析此案,最终达成了调解,三方纠纷成功化解,及时避免了民事纠纷带来的信访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