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5 版:社会视线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新时代,      

我们还要不要“记账”? 本报记者 桑宏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19年12月09日    来源:皖西日报





  在很多人的记忆中,小时候,家里都有一个记账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载了家庭的日常开支。记账的习惯,量入为出的心态,承载着人们最为朴素的财富观。然而,现在还保持记账习惯的年轻人似乎越来越少,“零记账”成为许多人的生活常态。
  古语说:“吃不穷,用不穷,算计不到一辈子受穷。”在收入水平上升、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我们还有必要记账吗?近日,带着这个话题,记者分别采访了我市老、中、青三代市民,让他们谈谈自己对待生活消费记账的看法。
年轻人:不记账的原因各有不同
  “我就是典型的‘月光族’,每个月3000多块的工资,还没到月底基本上就花光了。主要是花在租房、吃饭、应酬上面。我没有记账的习惯,不过大概也能算出钱花到哪里去了,不至于心里没数。我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反正现在自己还年轻。虽说没有积蓄,不过眼下也没什么急用钱的地方。我打算等过了25岁开始存钱,到时慢慢地也就学会理财了。”当记者问起刚上班半年的崔磊是否记账时,他坦言道。
  无独有偶,和崔磊一样,同为“90后”的陈丽雅也表示自己不记账,她给出的理由是记账太麻烦了。“以前用现金的时候,口袋里有张100元钱,要买个啥,感觉‘破’开了就马上会花完,想想就忍了不买了。现在手机扫码支付,特别是关联了‘花呗’啥的,根本不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钱。移动支付确实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似乎也让我们失去了对钱财管理的能力。”陈丽雅对记者说,为此她也曾尝试过记账,但后来还是放弃了。“今年‘双十一’的‘花呗’还没还完,眼看着‘双十二’又来了。每个月糊里糊涂就把钱花完了,前年过完年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理性消费,试着开始记账,买早点记、随份子记、买衣服也记,可是记账是个挑战耐心的事,有时一忙就忘记了,最终还是彻底放弃了记账。”
  王丽丽是一名“80后”,她不记账则是因为她觉得如今不再需要靠“精打细算”来维持生活,因此也就没有必要刻意将生活中每一笔消费记下来。走上工作岗位已有十多年时间,她说虽然每次遇到商场促销活动,还是会“买买买”,但她的银行账户也有了一笔存款。她告诉记者,之前也曾尝试把每笔大的花销记录下来,不过没有坚持下来。“也不是不想坚持,只是我认为不记账并不代表不会理财,只要合理支配收入,一定额度内的自由还是应该奖励给自己的,毕竟活在当下、享受生活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老一辈:“小账本”见证幸福生活
  与当下许多80、90后的“零记账”态度相比,老一辈人很多都有记账的习惯。在老一辈人眼中,账本是一个家庭经济生活的“存根”:有柴米油盐,有吃喝玩乐,有买房看病,有子女教育,有父母养老……账本里除了消费支出流水,还有幸福生活的点点滴滴。
  “1989年8月28日,女儿们买橡皮2分;1989年年底买一只母鸡只要10块多,那可是正宗老母鸡,熬出来的汤有一筷子厚的油花。一家人围着吃一锅鸡,真是非常享受。现在花100元钱都不一定买得到那种品质的老母鸡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流水账,记录着我们一家老少几十年的茶米油盐,也是生活变化的一个见证。”日前,记者来到六安碧桂园小区居民李光如家中,64岁的李阿姨向记者展示了她家的账本,并回忆起当年的生活,她告诉记者,记账的习惯从1980年结婚开始,一直坚持到现在。
  翻开李阿姨的记账本,记录了这个家庭的甜蜜过往。密密麻麻的字都是老人一笔一划记录下来的,每一页都能让老人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我们出生的那个年代,一分钱得掰两半花,记账是为了能把日子过好。你看这3元钱,是那年冬天给孩子做衣服花的;这5角钱,是给老伴买鞋子花的。”李阿姨轻轻地翻动着账本跟记者分享道。她的账本还记录了家庭生活琐事,女儿们上学、工作、结婚、生娃,家里人生日、与亲朋好友的人情往来等等。每笔开支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钱数等都记得清清楚楚。
  对于如今年轻人的消费观,李阿姨表示“很是看不惯”。“现在有的孩子花钱大手大脚的,根本不记账,心里也没账。女儿们工作以后我就要求她们学着记账,虽然并不像我记录的那么细致,但通过记账孩子们都没有沾染上铺张浪费的习惯。过日子就得过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得精打细算点过。”李阿姨表示,虽然年纪大了,但她会继续把晚年生活的每一笔开支和收入都记录清楚,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习惯,她也希望家风可以长久传承下去。
“零记账”可能丢掉理财能力
  50岁的赵芳是一名会计师,或许是职业的关系,她不仅有记账的习惯,还记得特别细致,甚至当年去上海游览东方明珠买的门票还被她珍藏着。“上世纪80年代,3元钱就能做件褂子,生活很节俭,后来生活好了,工资也从一个月几十元钱涨到几百元钱。1992年,我在百货大楼买了第一件大衣,花了300多元钱,当时心疼坏了,到现在我还留着,虽然不穿了,但是个纪念。”她的账本上显示,平时她家的月生活平均开支在4000元左右。
  “‘会花钱才会赚钱’这句话虽有一定道理,但很多年轻人根本不明白什么叫‘会花钱’。”赵芳打了个比方,例如很多年轻人喜欢喝奶茶,觉得这花的是“小钱”,但是几天喝一杯12块钱的奶茶,一个月下来至少也要花掉100多元钱。生活中这种不起眼的小开支很多,加起来的数字肯定会让你觉得‘肉疼’。”赵芳认为,只要养成记账习惯才能时刻提醒自己有多少收入,才能让消费逐步回归其收入能够负担的水平,这样才不会导致生活上“入不敷出”。同时,通过长期的记账,慢慢地会养成适合自己的一套消费理念,也会懂得如何支配和经营财富。
  作为会计师,赵芳在接受采访时提醒当下的年轻人,不要因为工资低就忽视了记账与理财。她举例说,比如你的工资为3000元,领到工资后就应该规划,可以把1000元作为伙食费,200元的交通费、100元的电话费、700元可以作为其他生活开销。而剩下的1000元可以作为雷打不动的存款。“经过‘记账、强制储蓄、节流’的修炼后,一年也能存上万元,这时你就可以摆脱‘月光族’,并且拥有储蓄思想和一份本金,接下来可以探讨如何进行入门投资,像股票、基金理财等等”。
把记账培养成一种习惯
  市民孙磊的职业是一名房屋中介,刚上班的时候每个月的月底都要借钱度日。他告诉记者,当时他也是“零记账”族。用他的话说,其实他每个月的工资奖金加一块,收入也算可观的了,但习惯了大手大脚花钱,每月仍然余不到钱。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不少年轻人刚踏入职场都是这样,对工资收入的管理意识都比较淡薄,有的还陷入债务危机,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记账意识,工资到手就大手大脚地撒出去,不够了就用“花呗”,“打白条”,渐渐地就发现自己背的债务越来越多。
  孙磊说,他正是迫于入不敷出的窘境,才开始尝试着记账。一开始,他也就是盲目地记账,水费、电费、上网费、电话费、交通费,一日三餐的花销、人际交往的开支、生活用品的消耗,一一记录下来。通过记账他发现,每个月自己在喝酒、抽烟、零食、应酬往来以及服装方面的支出,竟然占到工资总额的80%。后来,他开始盯着账本思考,到底哪些钱该花?哪些钱不该花?哪些钱能够少花?哪些钱花得不值?一段时间后,他终于对自己的支出状况有了明确的把握,也渐渐地做到不该花的坚决不花,能省的坚决要省。“由于自己要记账,总希望写到账本上的花费越少越好,不过几个月的时间,我感觉我比以前省钱了。”
  “记账可以让你知道自己把钱花在哪里,进而改变你的消费观念,养成记账习惯关键在于坚持。”赵芳说,对于大手大脚花钱的年轻人来说,记账不失为摆脱“月光”的好办法。可以通过记账大致梳理每月需要固定花销的类目,这个时候就可以结合每月的收入,给自己制定一个合理的支出预算,养成量入为出的习惯。同时,她介绍说,现在除了可以用笔记本记账,还可以尝试一些记账类的手机APP,目前这些APP都有收支明细分类、账目汇总,每月预算提示等功能,可以很便捷地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