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故人具鸡黍
皖西日报
作者:朱学语
新闻 时间:2019年11月25日 来源:皖西日报
朱学语
小时候读孟浩然的句子,总觉得这个老先生有点好(hào)吃,用当今的网络常用语就是个“吃货”——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来了就来了,下一年还要来! 没想到,现在,自命清高的我今儿也充当了一把吃货,诗才不如孟夫子,好吃却毫不逊色于老人家。 老同学晒出刚刚从野塘打捞上来的鱼,我就露出滴口水的馋相。老同学说头一天刚刚杀了一只自家养的肥鹅,第二天下雨休息,我就立马说“明天俺们有好吃的了哦!”看看,谁好意思推脱说不行不接待的么? 偏巧,又有个爱吃爱喝的老公。两个人一拍即合,组团打秋风去。寻着老同学发来的导航,一路轻飘飘地找到了这漂亮的农家别墅。 看着故乡的一草一木,心里暖意融融。这一排排的独立别墅,还是当年我离开家时的穷乡僻壤吗? 小车直接开进农家院。老同学夫人(大嫂),还有女同学王姐,热情地迎了上来,从她们质朴无华的脸上,我仿佛看到了久违的母亲的笑脸。 老同学夫妇俩在大锅灶上忙着炸鱼,我们帮不上忙。王姐就拽着我们去她家看花。两家相隔一里地,王姐家满院子各种各样的草本木本花儿,有叫上名字的,像正在盛开的蟹爪兰,还有几种颜色的三角梅,含苞待放的茶梅,等等;还有叫不上名字的小碎花、绿色菊什么的,看得我眼花缭乱。 心下好生羡慕他们两口子,每天都徜徉在鸟语花香里。这幸福指数,咱城里人赶得上吗? 吃货老公迷上她家的小菜园子,撺掇上王姐老公,两个人直接去拔菜了! 还没出王姐家门,吃货老公就后悔了——刚才应该开着车来!看看王姐硬塞了多少绿色食品:小油菜、大青菜、花生、红薯,临出门还从冰箱拎出一瓶自己泡制的萝卜条儿。 回望王姐家干净整齐的小洋楼,心下满是艳羡:她一双儿女都学有所成,安家上海、合肥,过着富足小康生活。王姐夫妇俩呢,不仅身体好,还活得这么有质量有情调! 回到老同学家,一桌丰盛的家乡菜已端上桌。看看,咱大嫂的手艺真不错——红烧肥鹅、野鱼头锅、清汤三鲜,还有家乡的水牛肉锅。那一大盆舒城人特制的土丸子,用的是豆腐皮包裹着,里面的馅儿是大嫂亲手种植的荠菜,香脆松软,入口有味。一下子就把我的记忆拉回到四十多年前…… 那时,“老家奶”(姥姥)还健在,一大家子人,围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看着姥姥新包的丸子,热气伴着香气,直扑我们的鼻子。味蕾大动,兄妹们却都不敢动筷子,妈妈还没回来,她的学校离家还有十里路…… 不知道为什么,我的童年记忆很少有阳光灿烂的。印象中,那时总是在等待,等待一场冬雪,觉得那雪可以擦亮天空,可以覆盖一切不好看的东西。即使是化为春雨,也可以酥酥地渗于家乡的沙土地,让那些路边的花儿草儿都油亮亮地长出来。 “来来来,满上满上!”老班长一来就热闹起来,开喝!中国的酒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谈生意、聚感情、调气氛。一下子,孟夫子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感觉就找到了!不因为相隔四十多年而生疏,只要感情有,喝啥都是酒。满上的是情义,喝下的是安暖。举杯,为分别四十多年的重逢;举杯,为这么多年难以忘怀的青葱岁月;举杯,为各自战胜的坎坷;举杯,为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世纪七十年代,同样的土地,我们的父辈却种不出我们今天的庄稼,也得不到我们今天的富足。那时候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就是共产主义,现在放眼看看,谁家没有?不仅有风格各异的楼房,家里的一应电器早配齐。水、电、路,通到家家户户,网络也实现了全覆盖。 俗话说,罗马不是一天建起来的。必须强调的是,中国许许多多先富起来的人,绝对不是一夜暴富。他们靠的是勤劳的双手和吃苦耐劳的国人精神。当你看到老同学夫妇满头白发和双双粗大厚茧的手就知道了。小院子看起来有点杂乱无章,那些堆积的是农具、农机,支撑他们养大三个孩子的副业——手工挂面和手工山芋粉之类的土特产。他们信守老祖宗的话,制出来的面条不添加任何化学材料,不断条、不浓汤。他们朴实憨厚的性格,传承了家乡老一辈的传统,为人不多言,只用“实在”待客。据说他们的手工土特产已经远销到国内各大城市。虽然是年近花甲,他们跟得上时代的节奏呢! 我爱孟夫子,爱他的吃货情结,还有对家乡田园的热爱。挥手告别老同学,我也附庸风雅一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