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5 版:专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五溪河

 叶茂盛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19年11月13日    来源:皖西日报



 

  五溪河,也叫舞旗河,古地名。地处淠河上游大河北至叶家河段,因此段汇集了万家湾、大兴湾、欧家湾、粉坊湾、老窑湾五条溪水而得名。大清光绪年间的《霍山县志》纪事中还在使用这一地名。到了民国初年,因这儿曾是唐朝末年黄巢在这里插旗招兵买马,南宋后期又是抗元将领曹平章驻守六万寨时舞旗练兵的地方,为与操场河、坳旗尖、六万寨等统归于曹平章的地名系列,更名为舞旗河。这一带,因黎家山余脉直插大兴湾挡住水路,在两旁形成极大的一个“几”字河套。河流,水量充沛;河湾,土地平旷。又是东淠河进大别山出黄冈的第一个大河套,历来就是古战场。
  相传舜禹之际,有“三苗”起来作乱。《吕氏春秋·上德》记:“三苗不服,禹请攻之,舜曰:‘以德可也’。行德三年,而三苗服”。《新书》、《盐铁论》也记:“舜舞干羽而三苗服”。可最终禹还是攻打了三苗,迫使三苗迁于三危。五溪河,就是禹征服三苗争夺领地的古战场之一。
  又据《书·大禹谟》解释:干羽,读音gàn yǔ,是一个汉语词汇,释义为古代舞者所执的舞具、文德教化。gàn yǔㄍㄢˋㄧㄩˇ(1).古代舞者所执的舞具。文舞执羽,武舞执干。
  也许舞旗河的更名也是为了肯定大禹“舞羽旗”以德服三苗的做法吧!
  清光绪三十一年编撰的《霍山县志》又记:明朝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农历四月十一日,霍山县发生了洪涝灾害,当地的大路旁边的一座墓园被冲毁。四五天之后,大水逐渐退去,路上留下一些棺材与石碑。老百姓前去辨认,打算根据碑记的内容确认墓主的身份后,再重新安葬。
  在这众多的石碑中间,有一块石碑非常特殊。石碑上面没有图案,碑额上写着“刘伯温碑记”五个大字,碑文为:
  生出西山马,卸却贵州鞍,杀尽五溪苗,踏破大元关。天启命逢下甲子,黎民涂炭饥荒死,奴辈道从民大乱,定国安邦血流楚,只恐木上生铜铁,是是非非方信武。
  这是一块记载着几句预言诗的谶碑,整首诗充盈着一种神秘的氛围。人们知道:在霍山,历来就称淠河以西的广大山区为西山。五溪河是历代移民进内山的第一集散地,这里的原始部落就是远古时期的三苗,五溪苗或五溪蛮也就是对西山地带广大居民的统称。这自然让人们非常吃惊,也非常害怕。这几句谶文预言着:天启后这里将会面临一场大的战争,接着也会有一场大的饥荒,黎民涂炭,明朝将会走向灭亡。
  这预言诗的谶碑所描述的事件与史实也基本相符。据《霍山县志》记:崇祯七年十一月,寇攻陷英山,焚霍山。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贼破霍山城,学官龚云祥、姚允恭、巡司张殉难,屠人集尸首盈城。后来,张献忠围庐州不克、屠巢无为……九月,献贼再窜霍山,取道英、麻入陕,霍山城无完牒,民悉奔入山,贼搜山杀之。
  张献忠一路攻关掠地所向披靡,黎民涂炭、从民大乱。这也是西山五溪苗继唐末黄巢逃到大别山杀人八百万;元铁木真的铁蹄踏平六万寨、殷氏寨,马槽河血流成河、五溪河成了死亡谷以后所遭受的又一次大屠杀。
  《霍山县志》又记: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夏,霍山大旱,飞蝗满天……至秋,田禾尽蚀、疫病大作。人相食,有父母食其子女者。次年夏旱,飞蝗所至,野无青草,山中草粮树皮皆尽,斗米千四百钱。人相食。
  明朝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在五溪河发现谶碑,到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不到30年间霍山发生的一些变故,历史也给予了真实的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