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5 版:专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皋南乡镇石桥

朱炳南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19年11月13日    来源:皖西日报


  位于东河口镇三堡墩村“鸳鸯窝”的卷棚桥

  舒城县张母桥南街头的古拱桥“张母桥”(建安子 摄于2019年5月)

  金安区东河口镇三堡墩古石桥“张公桥”(2019年10月 摄)
  与儿街镇的古石桥“女儿桥”(当代在原石桥的一端加长,2012年6月 摄)
  石河古桥
  凤凰冲古石桥

  东河口镇原老街西闸门外的古石桥遗存
  窟窿桥巷
  

  人类逐水而居,适于休养生息的地方遂聚集为居民点,大者为城为市,小者为镇为村。古称城区为城池,以表其地理特征是环水绕城。村镇是微型城区,村头必近水,有水必有桥。与路相比,桥的体量可以忽略不计,但是方志中却少不掉有关桥的记载。古人多有将桥视为地域的标志性建筑,或以桥作为地名。吾乡俚语“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要长”——小小的桥被提升为傲人之语,极显其人生阅历之丰广厚重。排除桥的实用功能,你也不能轻视它。
  在钢材、水泥没有问世的年代,构成桥的材质不外乎木、石两大类。木材在露天中易腐朽,难以维持久远,如今少有木桥存世,如果想见识木桥的尊容,恐怕只能从古画中寻找了。只有石桥的寿命最长,储存在我脑海中印象最深的古石桥远有北京卢沟桥,近有舒城城关镇的龙津桥,可这两座古石桥与吾日常生活圈子八杆子也打不着,咱不说它。成书于明万历年间《六安州志》有“通济、永安、三里、五里、樊通、戚家、青山、施家”桥载之,古则古矣,这些桥早已无迹,徒留地名,没必要在这里妄言。这里仅叙述古皋东南乡毛坦厂镇周边的几座旧石桥,或其桥仍在,已成古迹,当引以保护;或实物不存,口碑流传,应记为人文。
  以结构言,石桥通常有梁式和拱式两种。梁式石桥由条石桥面(简称“梁”)与柱墩两部分组成,石柱墩的横断面呈尖头形,状若织布的梭,可大幅度的减少河水激流的冲击力,所以这类石板桥俗称“梭子桥”。由河道宽度和结构力学、建造成本等方面考量,平畈地区河道较宽桥面必然长,而山区河道狭窄山水往往来势凶猛,所以因地制宜地形成了山区多拱桥、平畈多梁桥的建桥特色。乡村拱桥一般都是单孔型的,基部由梯形石块拱劵成圆弧形,俗称“卷棚桥”,结构坚实紧湊,造型玲珑美观。
  先说说毛坦厂镇周边几座名不见经传的拱式古石桥。
  与金安区东河口镇隔河相望的舒城县张母桥镇,是舒、六两县交界地的商品流通集散地,街南头有一座单孔石拱桥。张母桥镇民间流传此石拱桥是一渔翁遗孀张大娘化缘建造,后人为追记张大娘的功德,称这座桥为张母桥。查舒、六两邑的历代方志均无记载,镇、桥同名,究竟是先有镇还是先有桥,已成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疑命题。
  东河口镇三堡墩村也有一座单孔石拱桥名张公桥,当地人称此桥与东四十里地的“张母桥”为夫妻桥。张母桥镇民间传说建桥的张大娘是一渔翁的遗孀,而三堡墩村民间传说“张公桥”为张氏的老公所建。这都是拿不出实据的传说,古代交通工具只是两条腿,步行四十里地单程最少也得半天时间,古代能有这种分居两地的夫妇么?两相比较,张公桥是张大娘的后续老公建造更不靠谱。民间历来有好事成双的善美愿望,给相距四十华里之地的两座石桥点一个鸳鸯谱,倒也符合正能量主题,只可惜不见有鸳鸯露面。然而,地图上明确标示着张公桥左邻有“鹭鸶窝”,而张母桥的左邻同样也有“鹭鸶窝”,没有鸳鸯出现,却有鹭鸶屯驻,莫非那些风度有若仙鹤的鹭鸶们受张氏夫妇善行的感化,而学做牛郎织女故事中的喜鹊?吾辨别不出这两桥的传说是童话中的现实,还是现实中的童话。
  张公桥左边的鹭鸶窝附近又另有一座拱式古石桥,距张公桥不足2公里,人称“鹭鸶窝卷棚桥”,据说是当地夏姓先祖所建。此桥建于何年目前仍未探访清楚,亦因之可断定此桥是古桥。这座古石桥孔径约6米,其构件石料打制精细,虽然道路旁移此桥早已不是人行通道,桥面已残缺不全,但桥孔的券拱完好无损,仍显示出那小巧精美、中规中矩的倩影,令人见之赏心悦目。
  再说说梁式古石桥——
  毛坦厂镇为舒、六、霍三县交界地,是舒城县五显镇、金安区(原六安县)东河口、霍山县与儿街之三镇围拢的核心区域。与儿街旧名女儿街,原为毛坦厂辖区范围,1950年行政区划调整时划归霍山县(同期划出的有石河、真龙地、山王河、樊冲、迎水庵、东西溪等7个乡)。与儿街镇街南有座石梁桥名“女儿桥”,话说女儿街东头河边有一富户,受雇的年轻长工与其独生女互生情愫,因门不当户不对难成眷属。某春耕日,主人为急于抢栽秧苗,用激将法说:如果你今天能栽完这一垄田,我就成全你与我女儿的婚事。这年轻人当然二话不说,就下田去了,直到傍晚时分,小伙子仍未回去吃饭。其女忍不住送茶水到田头,小伙子听到心上人的呼唤,猛直腰身,不幸肠断命绝。该女子自此不嫁,一心向善,促其父捐出家产就地在河上修建石桥,造福此方民众,后人称此桥为“女儿桥”。修桥补路是公益慈善举动,以泯灭青春芳华作为代价,未免太悲摧了。但愿这个伤感的故事仅仅是个传说。
  与儿街镇同毛坦厂镇之间有个小集镇名“石河”,石河街头也有一座梁式石桥。有资料称此桥是长18米的五墩石板桥,自建成至今近150年间曾多次受山洪暴发的冲击,现尚存两个石墩的古桥局部。这座石梁桥是毛坦厂镇涂公祠及涂公馆馆主涂宗瀛独资修建。
  与毛坦厂镇山水相连的东河口镇原名两河口,明万历十二年《六安州志》中有东河口地名的记载:“两河口,城南七十里”。50年代初期“两河口”改名为“东河口”,其老街的东、西两街头原先都建有门楼,东门楼紧贴河道,河上建有石桥。这座石梁桥与街头闸门楼珠联璧合,说不准是否明代同时落成的建筑物。20世纪60年代期间河道断流,其石桥亦成为摆设,再也不见当年小桥流水的风貌了。
  舒城县五显镇位于毛坦厂镇东5公里,五显镇老街也有一座古石桥。1958年规划修龙河口水库时,五显河下游的毛竹园、中梅河两镇划为库区,将毛竹园镇移民到下五显修建新街、新路,原五显老街成为闭塞区域的“南小街”,于是古石桥得以留存。2012年在原址新建可以通行汽车的钢混结构桥,如今尚存两个长约4米的古石桥构件不再负重,静静的躺在新大桥边悠闲的睨视着新桥上的往来行人与车辆。
  与毛坦厂镇毗邻的显杨冲村,距毛坦厂镇仅2华里,是一个杨姓群聚的较大村落,村头有石梁桥一座,此石桥为杨氏家族修建,其建造年代在《杨氏宗谱》中应该有记载,有待于杨姓族人予以索隐。这座石桥的梭型桥墩砌筑的严密齐整,桥面平整大气。近年于此桥外围加宽加高,复建成外观为钢混结构的汽车桥,看样子古石桥隐于其内丝毫没有受到伤筋动骨的损伤。
  数说了这几座古石桥,有了这样一个印象:石桥是规模较大乡镇的标配,而唯独古镇毛坦厂史上无石桥。毛坦厂镇老街的东、西两座闸门楼紧贴河道,符合城池格局,寒酸的是河中皆以独木桥为通道。建国后古镇毛坦厂的首项建筑工程就是建桥——1950年在西闸门外建了一座通关木桥,此木板桥长约五丈,面宽八尺,桥面两边装配有木栏杆,时人称之为“大洋桥”。俗话说十年河东转河西,50年代后期河道北移,至1966年终于断流无水,这木桥反而成为交通累赘被拆除。
  说毛坦厂镇古无石桥并不准确,因为镇域内的凤凰冲村有一座古石梁桥。凤凰冲小街当年曾是毛坦厂镇通往霍山、六安的三条古道之一的咽喉,那石板桥面被独轮车的车辘轳磨成的沟槽可以作证。交通要塞凤凰冲的昔日辉煌已成历史不再显现,而凤凰冲古石桥却转化为历史文物将永存于世。
  毛坦厂老街有“窟窿桥巷”,窟窿桥有故事:这条街巷的东、西两处有刘家祠堂和蔡家祠堂,斗换星移,蔡氏人丁渐渐不及刘氏兴旺。话说某年某月某日,突然在这巷道南端的小河沟上出现了一块六尺长的青石板,更奇特的是这青石板上还凿有一个巴掌大的孔洞!时有好事者传言,此“窟窿桥”是蔡姓为避免“牛(刘)吃菜”而摆放的。尽管这石板“桥”来得有点诡谲,但是对人有益无损,更重要的是化解了可能出现氏族纠纷的冲突,为构建和谐社会出了一臂之力,于是就有了“窟洞桥巷”的命名。微不足道的“窟窿桥”早已不见踪迹,而“窟窿桥巷”已成为古镇一处永不磨灭的人文遗迹,说它是具有大智慧的“不是桥的乡镇石桥”,可信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