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心 归
本报记者 徐缓 文/图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19年10月14日 来源:皖西日报

皖西,一片红土地,上海,一座大都市,一线高铁相连。国庆假期,探亲3天,心心念念,在拥挤的旅途中,撇开烦扰,来到上海市区黄陂南路374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 深秋,日暮时分,踏着翩翩飞舞坠地的梧桐叶,进入纪念馆里瞻仰,仿佛有一种心归的感觉。 这是一座石库门式楼房。此时站在夕阳下,红红的暖暖的阳光落在灰色墙壁上,历史的底色,与旁边现代的高楼大厦形成比对,时代飞轮,驶过沧海桑田。 “一大”的会议室是楼下的客厅,约18平方米,室内陈设均按原样仿制。雪白的墙壁,朱红的地板,窗明几净。中间放置着一张铺着白色台布的长方形会议桌,桌上放着茶杯与火柴盒架,桌周围有12只圆木凳,东、西两侧靠墙各摆着一只茶几和两把椅子,整个会场十分庄严。 据史料记载,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30日在这里秘密召开,各地的7个共产主义小组派出了12名代表出席,他们代表了全国的53名共产党员。 “一大”在上海的集会,受到法租界当局的监视,7月30日会场遭到法国巡捕搜查,会议被迫中止。停会期间,代表们在李达的寓所商定,会议转移到嘉兴南湖的游船上继续举行。大会通过了党纲,选举了中央领导机构,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会址按纪念馆原貌修复,室内布置维持当年的原样,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纪念馆内辟有三个陈列室展出我党创立时期的史迹和文物。1996年6月,中共上海市委决定实施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扩建工程。新建筑的外貌与中共“一大”会址建筑相仿,占地面积715平方米。地上一层设有门厅、多功能学术报告厅和贵宾厅。二层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文物陈列》展览厅。1999年5月27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扩建工程在庆祝上海解放50周年纪念日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1952年建馆以来,征集、收藏的文物3.8万余件,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近1000万人次。1997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100多平方米的展厅内,游客川流不息,却没有喧嚣,大家静静地浏览,默默地瞻仰,也许心中波澜起伏,也许热泪盈眶。 13位代表的展位以籍贯为单位陈列:上海的李达、李汉俊;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广州的陈公博;留日学生周佛海以及陈独秀委派的包惠僧。柔和的灯光下,陈旧模糊的历史照片和文物史料,透过历史的尘埃,却是愈发鲜亮,把人们带回那段峥嵘岁月、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犹如一片闪烁着革命光芒的园地,帮助国人走进中国共产党先驱生活的风起潮涌的时代,走进他们追寻光明、为劳苦大众寻求解放的心灵世界;纪念馆理所当然也是传播红色文化的基地,必然建设和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