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爸妈登黄山
皖西日报
作者:张林
新闻 时间:2019年10月11日 来源:皖西日报
张林
“佳节又重阳”。重阳节又称登高节,亦是我国法定“老人节”。我不由得想起2012年的重阳节即将来临之际,我陪爸妈一同登上黄山的情景。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爸妈经常念叨,在八十年代一次路过黄山时,天公不作美,阴雨绵绵,未能上山游览,成为心中一憾。而此时,我父亲年逾八十有一,母亲年岁已近八十,皆为耄耋之寿。我和妻都去黄山旅游过,但为了了却父母的美好心愿,正好自己有车了,便大着胆子,打定主意,当好保镖,陪同爸妈到黄山登高望远。 金色的十月,天高云淡,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我们一路向前。汽车稳稳地在高速公路上疾驶,路两边渐渐出现了粉壁黛瓦马头墙这一皖南典型的徽派建筑,一片片,一排排,在起伏山峦、斑斓树林的掩映衬托下,分外耀眼,秀丽的村庄河流、山川茂林像一幅幅图画在我们眼前疾速闪过,仿佛行驶在浓墨重彩的水墨画廊里。四个小时后,我们平安抵达黄山。 第二天早晨,我背上双肩包,内装大水瓶、茶杯和各种食物水果,负重上山。乘坐景区游览车到达慈光阁,接着排队坐索道上山到玉屏楼。上到黄山的第一打卡地肯定是迎客松。随着人流,踩着岩石凿出来的甬道,我们小心搀扶着父母,来到迎客松旁的巨石前欣赏朱德委员长题写的“风景如画”以及其他字体大小不一、书体不同、语句迥异的许许多多的古今题字石刻。站在迎客松前,凝望着伸出热情手臂、俊秀温馨的迎客松,感受到迎客松欢迎四海游客的风度,领略着驰名中外天下第一松的风采。游客们纷纷与迎客松合影留念,我们也加入此中,以能与迎客松合影为幸事。 告别迎客松,我们转身向鳌鱼峰进发。登上鳌鱼峰必须要征服百步云梯,此为何物?仅看“云梯”两字就明白有多难了。它近似于80度的角度耸立在云中,阶梯是从坚硬的岩石中凿刻出来窄窄石阶,有时只能站一人,两边悬着低垂的铁链。说是百步,何止是100步。年青人爬上去也不时地歇脚,累得直喘气。其实,我在离开迎客松时就不停地劝我父母请轿夫抬轿子上去,不能自己走。路边的轿夫也在热情地招徕生意,但是二老坚决不同意,一定要靠自己的双脚登上黄山。 且慢,从玉屏楼过来,到百步云梯还有很长的忽高忽低的曲折的山石之路。经过半个小时的行走,我们和父母来到百步云梯,仰望云梯,有些怯累和恐高。太高了,上面的人成了一条线。我父亲有恐高症,81岁了,依然坚定地手扶铁链向上攀登。我和妻一人搀扶一个慢慢地上了云梯。当台阶只能一个人通过时,我只能在后面用手托住父亲的身子,艰难地一步一步往上攀登。百步云梯的尽头分岔有两条路,一条是一线天,一条是鳌鱼洞。鬼使神差,我们竟然跟着人流走的是更为险要的一线天。当我和父亲顺利地钻出一线天时,父亲才敢回头看一看,并要求再走到石阶前往下观望,看看这么危险陡峭的石径是如何被自己征服的?母亲在妻的帮助下也顺利地攀登上来了。由此,我们完成了登黄山最为艰险的一程。现在,我们站在鳌鱼峰上,来到一处较为平坦的山顶,回身望去,远处的一座岩石山就像一条巨大的鳌鱼,身上驮着一个小鳌鱼,张着大嘴凶猛地从云海中游出来,鳌鱼峰,名副其实。 继续前进,边欣赏边行走,我们来到了光明顶。环顾四周,放眼欣赏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远处,是白色大圆球建筑的黄山光明顶气象台,近处,一块石碑立在山顶,三个隶书大字“光明顶”镌刻其上,标示海拔1860M。我们欣然在光明顶石碑前拍照留影。继续前行,一路上遇到了很多从后山往前山来的游客,也有很多外国友人,当他们从我们面前走过时都对着我爸妈竖起大拇指夸赞。如此一来,更增加了爸妈的信心和力量,轿夫人力抬的轿子是不会坐的了,游客们的夸奖把他们“抬”起来了。 中午时分,我们在西海饭店供游客用餐的快餐店补充了养料和水分,休憩一会,继续出发。现在轻松多了,可是,我父亲的双腿不能正常地走下台阶,只能一步步挪。我们沿着大王松、北海宾馆、梦笔生花、黑虎松一条游览路线,歇一会,走一会,一路游玩,一路拍照。 最终来到白鹅岭索道站,乘坐索道到达云谷寺,换乘景区大巴回到游客集散中心停车场,累并快乐着的黄山风景区旅游结束。爸妈仍然游兴很高,精神矍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