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 版:综合新闻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三线印记”邂逅“山水画意”

——霍山县诸佛庵镇狮山村打开和美乡村“示范窗”本报记者 储著坤 通讯员 沈婷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10月31日    来源:皖西日报

  秋日的阳光,洒向大别山腹地。循着老三线厂房的印记,走进霍山县诸佛庵镇,只见群山环抱的狮山村,绿树葱葱,溪流淙淙,游客阵阵。
  清晨,“新三线人家”民宿老板徐修玲,已经开始忙碌。她一边检查客房卫生,一边乐呵呵地说:“客人开玩笑,说我们民宿空间够大,是二胎友好房间、三胎友好房间,还是宠物友好房间哩。”
  这家由三线旧厂房改造的民宿,普通房间20个,套房10个,有效床位60个,已成为散客、团建、研学的热门选择。自运营以来,生意就跟这山里的竹子似的,年年长、节节高。不仅皖北,合肥、南京,连北京、上海的游客,也都循着网上的推荐找来了。
  环境美了,游客多了,农家土菜也成了香饽饽。在狮山村的不远处,“姜院人家”农家乐负责人姜景欣,正和家人们一起摆放桌椅。“今天中午,我们要接待一个108人的旅行团,他们点名要吃这里的土菜。”用姜景欣的话说:“我放弃了外地的稳定工作,回到老家吃旅游饭,干着特有劲。”
  狮山村有个远近闻名的雅号——“画家村”。从“三线特色”民宿,到“人气火爆”农家乐,这个藏在深山的小村落,为何能引来天南地北的游客,让乡亲们个个干劲十足?这背后,藏着文旅融合写就的“人气密码”与“共富账单”。
  山村蝶变,始于对“产业兴镇、富民强村”目标的精准锚定。近年来,诸佛庵镇党委、政府以狮山村创建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为契机,将党建引领作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定盘星”,把文旅融合打造成乡村振兴的“加速器”,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特色发展之路。
  “发展村集体经济,党组织必须挑大梁、当先锋。”狮山村党总支书记程海洋的话,道出了村子发展的路径。将党建引领贯穿集体经济发展全过程,牵头盘活村内闲置资产,整合生态资源,创新推出“村集体+游客集散中心+经营主体+农户”的联动发展模式,让分散的“小力量”聚成了发展的“大合力”。
  近日,狮山村与六安市大别山旅行社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确立了每年5万名游客的定向输送机制,并配套开发了一日至五日精品旅游线路,为村级集体经济搭建起稳定的增收平台。“合作之后,村里的旅游热度一下子就起来了,仅线路开通前三天,就接待了近千名游客,预计村集体每年增收30万元。”程海洋信心十足地说道。
  随着祥云寨、新三线人家、有山美地、听溪、艺露营等精品民宿先后落地建成,高端民宿集群已初具规模,间接带动就业300余人。在整合外部资源的同时,村里还主动牵头规范内部经营。
  针对村内民宿、农家乐等经营主体,实行统一管理、协议定价,既保证了旅游服务的标准化,又通过集体统筹实现了收益的合理分配。“民宿+露营”“民宿+康养”“民宿+美食”等特色服务,吸引了省内外众多游客。
  狮山村的美,既有“山清水秀空气好”的自然禀赋,也有“红色文化润人心”的人文底蕴。依托这份独特的资源,当地将文旅产业与集体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成功打响了“狮山村康养研学游”特色品牌,先后荣获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全国旅游优选项目、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皖美休闲旅游乡村等诸多荣誉称号。
  有山有水有画意,有红有绿有精神。在刘淠西故居,外地游客驻足参观,聆听革命故事。“走进故居,仿佛能感受到革命先辈的热血与担当,这种红色洗礼让人心潮澎湃。”游客顾群说,来这里不仅欣赏了美景,更收获了精神上的感动。而在桃源河水库边,72岁的游客肖荣建,望着眼前的青山绿水,忍不住感慨:“这里的空气太清新了,看着山清水秀的景色,心情特别舒畅,下次还要带老伙计们一起来。”
  “我们围绕‘点怎么出圈、人怎么进来、线怎么闭环’三个关键,全力打造全域旅游。”诸佛庵镇人大主席符煜说,不仅打造了全省第一家红色主题密室等特色业态,还通过与六安市大别山旅行社有限公司合作引流,谋划符合市场规律的文旅项目,让“点上出彩、线上串联、面上开花”,真正实现“镇有人气、村有收益、群众增收、业态赚钱”。
  山,还是那片山;村,已不是三线建设时期的那个村。在这里,乡村振兴不是文件里的名词,它是民宿里忙碌的身影,是农家乐飘出的菜香,是村民腰包变鼓的踏实,是游客脸上满意的笑容。这幅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新画卷,不仅是游客向往的“打卡地”,更是和美乡村的“示范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