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谣穿越时空:第四支队吹响抗战号角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8月22日 来源:皖西日报
 坐落在巍巍青山之间的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部旧址。本报记者 岳阳阳 摄
“手拿锄头锄一锄啊,锄完野草好长苗啊,咿呀嗨,呀呼嗨;手拿锄头打日本呀,打倒日本小东洋呀,咿呀嗨,呀呼嗨……”这首诞生于田间地头的质朴歌谣,历经八十余载烽烟,仍在舒城县高峰乡东、西港村的老人们口中传唱。 75岁的佘绵祥,东港村人,舒城县高峰乡新四军第四支队纪念馆原馆长,轻声哼唱间,仿佛将人带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我家就在韦家大屋边上,父辈常讲新四军的故事。这歌调子简单,可字字扎心——锄头能种地,更能上战场杀敌!”佘老感慨道。 皖西地区,群山起伏、地势险要,1938年2月,红二十八军和豫南游击队等在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四支队(简称“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参谋长林维先,政治部主任肖望东。新四军第四支队是南方新四军4个支队中部队规模最大、红军成分最多、武器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的一个支队。 1938年3月8日,第四支队在七里坪召开东进抗日誓师大会。同年春,第四支队经金寨、霍山、六安、舒城、庐江县等,在舒城、庐江、巢县边区作扇形展开。5月,这支由红二十八军等部改编的劲旅,在高敬亭的率领下进驻舒城东、西港冲,其中司令部机关驻西港冲钝斧庵,政治部机关驻东港冲韦家大屋。至此,舒城县成为名副其实的第四支队领导中枢与指挥中心。 抗日烽火中,这支人民武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发展为华中坚持敌后抗战的主力军。这首“咿呀嗨”的号角,也伴随着新四军第四支队的红旗响彻皖西群山,与大别山的烽火交织。 走进高峰乡新四军第四支队司令部旧址,一间狭小的作战指挥室还原了当年情景:泛黄的作战地图标记着血火征程,简易沙盘勾勒出山川地形。高敬亭、林维先、肖望东曾在此运筹帷幄。“三省健儿七里汇,兴师东进灭倭奸。”高敬亭的一句诗词,成为新四军第四支队顽强抗敌的真实写照。 “第四支队在高敬亭率领下,在舒城至桐城、六安至舒城、舒城至合肥、舒城至安庆等公路沿线对日军辎重部队运输车队等发起伏击战。”六安市新四军历史和红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道明说,“主要的战斗有南港、范家岗、花子岗、椿树岗、铁铺岭、半个店、大小关、棋盘岭等,可以说掀起了第四支队皖中抗日的高潮。” “第四支队立于不败、红旗不倒,根基在于深植人民。”佘绵祥讲述的往事,印证着这支军队的严明纪律与深厚情谊:军纪如山,秋毫无犯;借用必还,损坏赔偿;买卖公平,态度和蔼。高敬亭夫人史玉清随丈夫进驻西港冲住在钝斧庵,已有身孕,时常向邻居吕大娘借用洗漱用品,总是有借有还。史玉清到了临产期,吕大娘主动送去木盆和一些用品,并贴心地一再叮嘱注意身体。高敬亭特地登门感谢,按价付款,并同大娘话家常,说:“我父母被日本鬼子杀害了,大娘您就是我的亲娘,您的儿子就是我的亲兄弟”。高敬亭的这份深情打动了吕大娘,她毅然让儿子吕家政追随高敬亭,加入了新四军。 陈道明告诉记者,正是如火如荼的抗日宣传与军民一心,点燃了参军热潮。新四军第四支队历时13个月,兵力由改编时的3100余人扩大到1.1万余人,增长了3.5倍,其中舒城人民踊跃报名参军参战达2000余人,占四分之一。新四军第四支队创造了作战次数、歼敌人数、队伍扩编等在新四军4个支队中的三个第一,成为新四军江淮抗战的劲旅。 “我父母都是新四军,大伯刘建章是新四军第四支队2中队文书。”1955年出生的刘海云,舒城县南港镇沙埂村人,作为新四军后人,家族中多人从军的故事,是他成长中最深刻的记忆。 在新四军第四支队和舒城抗日军民的英勇抗击下,占领舒城的日军已成惊弓之鸟。他们打通民房墙壁相连,白天不敢进山,见山影便惊呼“马虎”(指游击队),夜晚龟缩城内。1938年10月7日,日军仓皇撤出舒城,向桐城、潜山溃退。舒城,宣告光复! (下转四版) (上接一版) 据统计,1938年5月至1939年6月,新四军第四支队敌后游击24个县,与日伪军作战90余次,歼敌2300余人,消灭反动武装和土匪3700余人,缴获枪支1417支、轻机枪17挺,击毁各种汽车156辆、汽船2艘,创建了以舒城为中心、背靠大别山的皖中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 夕阳为高峰乡的稻田镀上金边,山风拂过,仿佛传来那穿越时空的和声:“手拿锄头打日本呀,打倒日本小东洋呀,咿呀嗨,呀呼嗨……”一寸山河一寸血,一路征程一路歌。那锄头与钢枪共鸣的烽火旋律,至今仍在皖西的青山绿水间铿锵回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