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里的光
——《南京照相馆》观感
皖西日报
作者:徐炯
新闻 时间:2025年08月14日 来源:皖西日报
1937年的南京城,硝烟弥漫,战火纷飞。侵华日军在这里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这一段悲怆历史被浓缩在一个小小的吉祥照相馆中。镜头下的废墟之中,有这样几束光,照亮了人心,照亮了黑暗。 暗房中的昏暗灯光。在暗无天日的南京,有几位普通的百姓,为了生存而百般挣扎。身为邮差的苏柳昌和身为照相馆老板的老金,还有因特殊原因住进照相馆的女演员林毓秀,为了大家的安危,开始为侵华日军记者佐藤冲洗胶卷。这些胶卷有的记载着日军在南京犯下的累累罪行,有的刻画着日军为了消除国际舆论而做出的伪善和丑陋的嘴脸。这里既是照片诞生的地方,也是真相与谎言冲突的地方。当多次目睹了日军残暴的一面,当终于发现了佐藤阴险的一面,阿昌和老金决定不再助纣为虐,他们要通过自己的方式,来揭露日军的罪行。有些真相必须被看见,有些罪恶不能被掩埋。在昏暗的灯光下,每一次小声讨论都蕴含着风险,每一次传递底片都饱含着坚决。这个小小的照相馆是人性由懦弱变为坚强的地方,也是觉醒与抗争开始的地方。 地下室里的明亮烛光。当南京城白天炮声隆隆,夜里万籁俱寂时,照相馆的地下室给予了人们一丝安慰。虽与外界相隔不到数尺,俨然是天堂与地狱的区别。即使空间狭窄,条件简陋,地下室里明亮的烛光仍然鼓舞人心。他们在里面平和地谈论各自的过往,辉煌也好,挫折也罢,总是于笑中带泪后默默无言。这烛光,仿佛是人们心里坚守的最后防线。但是,手无寸铁的人们,心有不甘的人们,能够为国家做些什么呢?警官宋存义用自己的方式给出了答案,他在留下遗书后不辞而别,潜藏在日军汽车下面随着车辆一同前行。即使被路面的坑坑洼洼划破后背,血流满地,依旧忍耐到目的地,最终与日本军官同归于尽。他是一道烛光照耀着人心,融化了冰冷的环境,让地下室里的同伴们更加坚定了抗争的信念。这间小小的地下室是人们生死离别的地方,也是高昂情绪爆发的地方。 背景图上的山河风光。在拿到了两张通行证,使得出城有了希望后,大家决定在照相馆合影留念。老金拉动背景幕布,一幅幅风景图映入眼帘:北京故宫,武汉黄鹤楼,上海城隍庙,杭州柳浪闻莺,中国万里长城……熟悉的景观从人们口中说出,每一句话语都饱含着思念,每一张图画都戳动着人心。这些图画是对故土的眷恋,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文化根脉的延续,是战争创伤的救赎。这不应该成为战争所践踏的地方,这不应该成为同胞们受苦受难的地方,这是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这是华夏儿女的共同家园。虽然有人受困于照相馆里,受困在南京城中,但是心里依然装着祖国的山河。而背景图上的山河风光,是奔赴,是希望,是鼓舞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动力。这些小小的背景图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坚守,也是灰暗城市中的一抹亮色。 凡人心中的熊熊火光。电影的最后并不是传统的“大团圆”式,而是具有警示意义的惨烈结局。他们虽然身死,但精神没有消亡。王广海身为日军翻译,被冠以“汉奸”之名,但当目睹了日军的累累罪行后,他的良知逐渐发觉。到了最后关头,他勇敢地站了出来,与日军斗争,给自己树立了一个全新的形象;老金在离开安检时遭遇意外,深知脱身无望的他毅然朝着日军走去,狂怒地喊道“老子就是照相的”,拍下最后一张照片后倒在了枪口之下。苏柳昌在确保记录日军暴行的底片能成功带出后,没有选择逃脱,在大火中拆掉了照相馆里所有侵华日军的照片后,面对着曾经的“朋友”——日军记者伊藤,坦然地说出了最后一句话“我们不是朋友”。影片描绘的人物只是在战争中奋起抗争的无名之辈,这些顽强的抗争,坚毅的行动,以及心中的熊熊之火,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这些熊熊火光是中国人民心中的不屈信念,也是同仇敌忾的抗战决心。 电影中,“翻译”王广海说过这样一句话:“老子怕日本人吗?老子怕的是中国人!”那么,他怕中国人什么呢?我想,他怕的可能是国人觉醒、民族团结,以及对敌伪顽和汉奸走狗的清算。影片只是抗日战争中一个小小的缩影,当下,先辈们的画布已为我们铺好,后辈们的笔锋当蘸满实干与坚韧。唯有将个人微光汇入时代炬火,方能在风云变幻中护佑家国前行,让民族复兴的航船劈波斩浪,挂云帆,济沧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