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社工”,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本报记者 杨子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7月30日 来源:皖西日报
“以前办事,得在不同窗口来回跑,现在方便多了,一个窗口就能全办好!”近日,在金安区三里桥街道阳光社区便民服务大厅,74岁的杨明忠老人感慨地说。杨明忠老人前来办理退休资格认证,顺便咨询高龄补贴事宜。社区工作人员陈素香不仅迅速帮他完成了认证,还耐心解答了高龄补贴政策,并留下联系方式以便后续沟通。得知杨明忠老人接到陌生电话,陈素香还顺势进行了电信防诈骗宣传。短短十几分钟,几件事都有了着落,这让杨明忠老人连连称赞。 像这样高效便捷的服务场景,如今在三里桥街道各社区已成为常态。这背后,是街道推行的“一窗通办+网格服务”全科社工模式带来的显著变化。 “过去社区工作者分工太细,各管一块业务,居民办事常常要在多个窗口、多个工作人员之间来回跑,稍不注意就可能‘跑空趟’‘多头问’。”三里桥街道党工委委员汪晓梅坦言。为打破这一困境,街道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全面推进“全科社工”培育,推动82名社区工作者从“专科”向“全科、全能”转变,彻底打破“一人一岗、专人专职”的传统限制。 如今,三里桥街道的9个社区根据实际需求,均设置了1至2个“一窗通办”全能窗口。“全科社工”轮流值守大厅,接待居民、办理各类公共服务事项,真正实现了居民办事“进一次门、找一个人、办所有事”。 为让社工熟练掌握各项业务,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梳理了所有“一站式”办理事项,制定详细指南并开展全方位培训。考虑到业务繁杂、操作难度大,街道还合理安排工作人员在各个社区进行3至12个月不等的轮岗锻炼,且定岗不少于3个月,避免频繁轮岗导致业务生疏,切实保障办事效率。 在推动“一窗通办”的同时,三里桥街道还创新网格精准管理模式。根据楼栋数、商户数等实际情况重新划分网格,促使社区工作者全面下沉网格。如今,除了在便民服务大厅值班的社工,其余人员全部深入居民家中,开展走访、处理事务。“以前像医保缴费、养老认证这些事,都得打电话通知居民来社区办,现在走访时顺手就能帮他们办好,既节省了时间,又拉近了与居民的距离。”三里桥街道友谊社区“全科社工”陈杰说道。 “以前是坐等居民上门,现在是主动敲门服务。”三里桥街道落星庙社区工作人员何婷婷对此深有体会。在日常走访中,她将居民的诉求一一记录在《民情日记》里,从社区环境改善到邻里纠纷调解,桩桩件件都放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中。前不久,水木清华小区增设围栏防止电瓶车进楼道充电,正是社工将居民的“吐槽点”转化为工作切入点的生动实践。何婷婷笑着说:“现在和居民都熟络了,大家有问题直接电话或微信联系我,连居民家的小狗看到我都格外亲热!” 从“专科”到“全科”,“全科社工”模式不仅提升了为民办事效率,更让社区服务延伸到每家每户,让基层治理更精准、高效、暖心。“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这一模式,推动服务更下沉,把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真正实现基层治理提质升级。”汪晓梅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