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文化脉动·聚焦淠史杭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橘子洲头”幸福渠

本报记者 徐 缓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7月24日    来源:皖西日报


  张孟舒 摄
  (到田间了解用水需求 资料图片)
  张孟舒  摄
  蒋常虹 摄
  (一)
  “快快快,你们来得正正好。今年头茬红心火龙果今天正式开园采摘哦。”7月8日,顶着热辣的阳光,在位于金安区东桥镇的天润生态园里,总经理汪家玲快言快语地说着,带我们来到火龙果种植基地。但见120亩设施大棚里,一枚枚鲜红的火龙果滴溜溜地挂在一排排墨绿的菱形枝条上,煞是吸睛,我们拿起剪刀、篓篮,忙不迭地采摘起来,心急的伙伴更是剥开果皮就吃并赞不绝口:“太甜啦!爽哈!”汪家玲说,这些有机生态红心火龙果,亩产3000多斤,有着超长采摘期,从7月一直可以采摘到次年2月。
  迈过300余亩标准化“开心梨园”的大门,我们又迫不及待地钻进伸手就能摘到梨的林园里。靓靓的青皮梨,皮薄肉细甜脆汁水多,沁入脾胃,口齿留香。采摘的是快乐,收获的是心情。
  据介绍,天润生态园自2022年起,累计投入9300万元,引进2条小龙虾智能化加工生产线,年收购周边优质小龙虾逾2000吨,通过稳定订单直接带动500余户村民增收;使用超低温液氮瞬时锁鲜技术,生产液氮锁鲜虾尾、液氮清水虾、柠檬虾等,供不应求。日加工产能100多吨,形成产、销、旅一体化产业链。高峰期每天用工在300人左右。公司还依托200余亩自然水域及300余亩稻虾鳖共生基地,自2014年开始外塘放养生态甲鱼,现存量10万余只、20多万斤。300余亩稻虾田,小龙虾早已收掉,生态稻也已安插好啦。眼见着秧苗在水田里呲呲地长,可喜人啦。“千好万好,幸亏我们的水质好、用水有保障啊!”汪家玲感慨道。
  “目前正值农田保收关键期,我们加强了灌溉用水服务,坚持人跟水走,保证‘最后一公里’用水。”安徽省淠史杭灌区三十铺管理分局局长陈云站在稻田边,“为保障灌溉范围内的农业用水,我局今年组建抗旱党员先锋队,开展‘分局党员技术干部下沉包段到田间’活动,‘人跟水走’,深入田间地头查看用水情况,掌握旱情变化和农田水稻灌溉进度,宣传节水理念,传播节水知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营造共同抗旱的浓厚氛围。”
  金安区东桥镇段新街村的徐祥好种植500亩水稻,高云付流转250亩稻田,他们望着眼前长势正盛的水稻,眼中满是欣喜。“即使干旱都能丰收,因为有淠史杭,水源有保障,我们心里特别踏实。”他们的农田地势较高,用水困难。分局通过疏通沟渠淤泥,帮助他们铺设临时水管,从淠河总干渠冲北涵引水,解决了高亢地块的用水问题。
  “我们管理农业灌溉的有35座放水涵。在水稻栽插期间,我们就及时到各村了解群众用水需求,根据各村需水量及其所处不同渠系位置特点,结合各放水涵水位情况,认真做好水量调配工作。”陈云说,瓦西干渠总长61.2公里,涉及金安段和寿县段。“目前流经寿县6个乡镇,受益面积达到49.9万亩农田,而且大部分都是自流灌溉。”
(二)
  《流淌在档案里的淠史杭》纪录片摄制组来罗管闸之前,调阅档案资料,了解到:罗管闸位于金安区三十铺镇北部的分流岛。设计中的罗管节制闸在一个较高的岗头,巧妙地利用山岗两边较低地势,南边开挖了一条60米宽的主渠道,并修建了节制闸大坝和闸门;北边开挖了一条30米宽的渠道并修建了一座船闸。于是有了现在这座呈扁三角形状三面环水占地60多亩的分流岛。岛长650米,横最窄10米,最宽115米。
  在整个淠史杭灌区工程中,每一处沟渠、每一道涵闸、每一座渡槽都有各自不同的“使命”。兴建于1959年的罗管节制闸,是淠河总干渠最重要的控制性节制闸,调控淠东、杭淠、瓦西三条干渠水位,是整个灌区唯一常年保持开启、不间断向下游输水的节制闸。有5个大型水闸,比如瓦西闸向寿县供水,皋堰闸往安丰塘补水,二十铺闸往金安区和肥西双河供水。它是向合肥市区、郊区、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输水的咽喉。这里更是被称为合肥的“水龙头”,平均每天都在以超过60立方米/秒的流量,持续向合肥供水。
  “目前正处用水高峰期,罗管闸以100个流量向下游供水,服务官亭、东桥、三十铺和六安开发区范围,从罗管闸下去控制农田灌溉面积409.5万亩。”陈云介绍道,对于附近农户何时需要用水,心里早有一笔账,跟农户、跟村里都建立了非常紧密的联系,5月份以后是用水高峰,离渠较近的区域基本上可以做到上午申请,下午灌溉。
  罗管点段机房里,工作人员正在对闸门启闭机进行日常养护,调试备用电源,确保各项设备正常运转,保障供水安全有序。“从我们罗管闸放下去的水,基本上都能够到合肥的两个‘水缸’,一个是董铺水库,一个是大房郢水库。城市供水大约在五亿方,加上农业灌溉大概在10亿方左右。”罗管点段长林峰说。
  在分局科技信息中心,年轻的技术人员彭磊正通过大屏幕,实时查看包括水位、流量、蓄水量、放水量等信息在内的各项“水”数据。“数据罗列得越具体,意味着灌区内计量设施的覆盖越全面,未来关于‘水’的决策也都会越科学。在干旱之年,可以通过精准调度实现‘能灌尽灌’;雨水丰沛期,可以启动不同场景方案编制,优化蓄水、引水、提水的水源配置。”彭磊说,目前灌区在支渠以上做到计量设施的全覆盖,能清楚知道局管渠道中每一滴水的“来龙去脉”。
  淠史杭灌区淠河总干渠三十铺管理分局档案室,在机关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考评中被安徽省档案局评为安徽省一级单位,六安市档案馆负责人对淠史杭管理总局系统内档案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他们各级单位都比较重视档案工作,让历史留存,让精神传承。
  步入分局档案室,丰富的图文史料、影像实景再现,让参观者了解到罗管节制闸的前世今生:1959年开建,1960年8月建成。当时是7孔手摇式闸门。1997年进行更新改造,新建了启闭机房,更换了闸门。2012年10月该闸在原址处拆除重建,闸室采用钢筋砼开敞式结构,5孔,每孔净宽都为5米。同时安装了大断面超声波测流、闸门启闭自动化控制、实时视频监测等信息化系统。2014年6月竣工,荣获安徽省水电优质工程“禹王杯”奖。2021年12月,被评为安徽省水闸标准化单位。2024年1月,被评为水利部水闸标准化单位。
(三)
  走下高高的节制闸桥坝,进入“岛”内参观,除仰视节制闸、惊愕其巍峨魁伟外,便是对“天资丽景”的欣欣然。
  “我们就像是站在橘子洲头,也像在一艘航母上。”在航拍罗管闸及其周边景色时,记者张孟舒兴奋地喊着,我们不由自主地围上前,从“小飞机”欣赏精彩画面。
  迎面而来的是,淠史杭灌区治水方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镶嵌在阶梯式档墙上。档墙下六个水池,寓意着源远流长的渠水来自大别山的六大水库。花岗岩石柱上九尊石狮面水而立,好似镇船压舱。
  脚下延伸的26块宽平的石阶,镌刻着淠史杭工程建设的大事记:“1950·10·中央人民政府做出治理淮河的决定”;“1952·1·9佛子岭水电站开工”;“1958·8·19淠史杭工程开工”;“1972·12淠史杭工程基本建成通水”;“2011·11·28被评为中国百年百项杰出土木工程”……26个石阶上记载的是淠史杭工程前期建设和后期发展的全过程大事,更是沉甸甸的一段段厚重历史的文化记忆。拾阶而上,最上方一块天然巨石上镌刻着刘伯承元帅的题词:“科学态度,革命精神。”酣畅淋漓的字体透出鸿篇巨制的伟大工程能够顺利完成的根本保证。
  浓密的枝叶,搭成拱形的环岛林间景观道,枫杨、鸡爪槭、榆钱树、悬铃木……树身悬挂着标牌,显示它们都是建岛近70年完好留存的原生树木;林木草坪间,安放着几枚天然石,刻有古代圣贤老子的“上善若水”、庄子的“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诗句。罗管点段长林峰介绍,岛上树木有160多个品种,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附近市民常常来这儿散步,闻着花草香,听着流水声,很是惬意的,成为休闲生活的打卡地。近年来,结合爱国主义教育,还陆续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游,利用此情此景,潜移默化地将淠史杭战天斗地精神传承给下一代。
  “人间天河”淠史杭,奔流不息润江淮。回望分流岛,淠水汤汤,漫渠碧透,放眼这方滋润的土地,稼穑蓬勃,草木葳蕤,鹭鸟翩飞,“六安橘子洲”犹如一艘巨轮,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