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 版:要闻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襁褓中的“专业温度”

本报记者 崔璨 黄雪彦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7月24日    来源:皖西日报

  清晨6时,城市尚未完全苏醒,月嫂秦玉芳已悄然起身。主卧里,半个月大的宝宝发出细微呢喃,产后的宝妈仍在熟睡。秦玉芳轻手轻脚换上柔软的棉质工作服,从随身工具包里取出测温仪、消毒棉片、抚触油——这些排列整齐的“育儿武器”,开启了她在这个家庭住家服务的第15天。
  厨房里,蒸锅升起氤氲水汽。“月子餐讲究得很,”秦玉芳轻声说,手上动作不停,“宝妈刚生产半个月,清蒸胡萝卜这类粗纤维搭配红糖发糕,补气血又不腻。”她精准称量着食材:两个水煮蛋的蛋白质、煎饺的碳水化合物、温润的红枣粥,再配一碟翠绿的时蔬,一份科学配比的早餐便在她麻利而细致的操持下完成。“每个宝妈体质不同,得按她的身体情况、胃口和喜好来。”擦拭灶台时,她的动作带着职业的利落与专注。
  秦玉芳坦言,月嫂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产妇和新生儿,职责涵盖母婴护理、健康指导及家庭清洁等多方面。产妇用完早餐,大约8时,宝宝从啼哭中醒来。秦玉芳迅速洗净双手,小心翼翼地将那柔软的小身体托起。“托新生儿要用胳膊肘稳稳承住颈背,让头颈高于臀部,另一只手护好小屁股。”当记者尝试时才发觉,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力度与角度的拿捏都需恰到好处,丝毫马虎不得。
  喂奶环节,秦玉芳的操作更显专业。奶瓶奶嘴先行消毒,奶粉按比例精准冲泡。“喂奶时先给奶瓶排气,然后倾斜45度,奶嘴与宝宝口腔垂直90度,”秦玉芳边操作边解说,奶嘴前端始终充盈着奶液,“这样能有效避免吸入空气。”为防止呛奶,她轻拉宝宝的小耳朵或抚摸小腿,“得让他保持清醒状态吃奶。”宝宝吃奶完毕,秦玉芳便把宝宝放于左肩,用空心掌有规律地拍嗝。
  下午13时左右,宝宝进入午睡时间,秦玉芳却未得闲。她手洗婴儿衣物,水盆中倒入专用洗衣液,按深浅色分开搓揉;整理婴儿床,将床单边角掖成标准角度,“床面平整,宝宝翻身才安全。”开窗通风的间隙,她又拿出黑白卡片,准备在宝宝睡醒后做视觉训练,“新生儿视力在20厘米内,高对比度图案最能刺激视觉发育。”
  “最难的是读懂宝宝无声的语言。”秦玉芳说,“哭是他们唯一的表达方式。饿了哭,不舒服也哭,有时真难分辨。”这需要月嫂极其敏锐的观察力与日积月累的经验。说着,她提起上周的惊险一幕。宝宝出生第八天,连续深夜异常哭闹,她留意到宝宝眼周皮肤微泛黄晕,尽管宝妈提及医院初测黄疸值正常,她仍坚持建议复测。“生理性黄疸多在新生儿出生2-3天出现,第八天突然升高极不寻常。”她的警觉和专业判断“立了功”——复测结果显示黄疸值17.8,已逼近需蓝光治疗的临界值。在她的指导下,宝爸宝妈迅速执行“多吃多排+日光浴”方案:每两小时唤醒哺乳,哺乳后让宝宝趴在膝头接受温和日光浴,同时配合医嘱。仅三天,宝宝的黄疸值便稳步回落至安全范围。 (下转四版)    (上接一版)
  “我们是新手,太多不懂,解决问题还得靠专业科学的方法。”宝爸鲍志心有余悸,“以为黄疸退了就没事,若非秦姐坚持观察,后果不敢想。”
  21时,柔和的光线下,秦玉芳正为宝宝洗浴、做全身抚触,准备哄睡。她轻声哼着歌谣,怀抱中的宝宝神情安详。这一幕无声地诠释着这份职业的辛苦与荣光。“看到宝宝健康长大,宝妈恢复得好,付出都值了。”秦玉芳的话朴实无华。
  脱下工作服,秦玉芳聊起自己。2016年,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选择踏入月嫂行业。“孩子大了,我想出来做点事,既体现自我价值,也能添份收入。”她坦言,初入行时,理论与实践的鸿沟、不同家庭观念的碰撞,都曾带来挑战。“唯有不断学习、提升,才能化解这些问题。”
  如今,秦玉芳已从一名“职场小白”成长为高级月嫂,她向崇尚科学育儿的“90后”父母阐释“按需”与“按时”喂养的平衡,向观念传统的老人解释现代尿不湿对臀部护理的优势……她用专业知识和爱心,为新生命和产后宝妈提供细致照顾和关怀,让一个个家庭在迎接新生命的过程中感受到温暖和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