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古柳树的“血色记忆”
本报记者 汪娟 储著坤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7月23日 来源:皖西日报
 西淠河边的古柳树,年年抽出新绿,那是这片土地刻进骨子里的记忆。本报记者 李亚军 摄
开栏的话 八十年前,抗日的烽火席卷皖西大地。这片浸润着红色基因的土地上,成千上万的儿女执戈前驱。他们或是大别山深处的普通百姓,或是穿着草鞋的抗日战士,在那个屈辱的时间里,同唱一首民族救亡的战歌。从和着血泪的茅坪惨案,到新四军四支队的神勇传奇等,皖西军民在大别山筑起了血肉的抗日防线。他们留下的精神坐标,必将始终矗立在皖西的山水之间。 八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回望这段历史,不仅是为了重温那些被时光尘封的故事,更是为了在铭记中汲取力量。让团结、勇气和信仰的力量,更深地写在皖西的田埂与街巷里。 今日起,本报开设《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专栏,将循着历史的足迹,寻访皖西军民的抗战遗迹、倾听亲历者后代的讲述、打捞档案里的皖西记忆。让我们一同在文字中回望烽火,在缅怀中传承精神。因为对历史的铭记,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更是走向未来的底气。 烈日灼灼,山峦蒸腾,知了扯着嗓子嘶叫,声音在热浪里震颤。在大别山深处,一棵古柳树虬枝盘曲,220年来,一直挺立在西淠河边。火烧过,水淹过。焦黑的树皮下,裹着皖西儿女的伤痕,偌大的枯枝间,新绿倔强地萌发。 八十年前的金寨县青山镇茅坪村,和中华大地上千万个村落一样,在战火里刻下了血泪斑斑的印记。站在古柳树下,青山镇77岁的退休老干部江焕明,目光望向远处隆起的墓穴——村里人都叫它“万人墓”。 “得让后人知道,日军在茅坪小街犯下的罪孽。”江焕明颤巍巍解开泛黄的牛皮纸绳,一张手绘的《日军焚烧茅坪小街民房示意图》舒展开来。纸页边缘早已磨出毛边,墨迹却依旧清晰,仿佛瞬间撕开了八十年的时光帷幕:那个遥远的山村清晨,浓烟裹着火星窜上云霄,刺杀声、斥骂声、哭喊声,山谷里回荡着一阵阵惨烈的回响。 1943年元月一日深夜,浓得化不开的黑暗,正压在茅坪小街的屋顶。沉睡的村民不会想到,一场屠杀离他们越来越近——2000多名日军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像狼群般包围过来。当时,国民党部队早已溃散奔逃,留下的284名壮丁被麻绳串成一串,连同客商、挑夫、学生、村民,全被驱赶到冰冷的河滩上。掠夺与烧杀在寒风里肆虐,“茅坪惨案”的血色就此浸染了这片土地。 茅坪小街400多间民房和商铺,在烈焰里噼啪作响,古柳树也没能逃过这场劫难,火舌舔舐着粗壮的树干,烧焦的树皮成片剥落,树心被烧得枯朽成沟,留下一个黑洞洞的疮疤。谁也没料到,来年开春,焦黑的树皮下,竟顶出了嫩嫩的新芽——就像这片土地上从未断绝的筋骨。 “那会儿,火舌卷着柳树叶,烧得噼里啪啦作响,树心里流出来的树脂,和着地上的鲜血,染红了西淠河。”江焕明说,“我从小听着幸存者和父辈的亲口讲述,几十年来,老是梦到树皮里的火星子,就像乡亲死不瞑目一样。” 山那边的村民含着血泪,将562具遗体合葬在河滩旁,只有两位十几岁的少年侥幸活了下来——管学勤与管文旺。“父亲,被日军刺了七刀,倒在了血泊中。”作为这场劫难的见证者,管学勤老人每年都会在“万人墓”前,为孩子们讲述日军的暴行,一直到去世。 “当时,日军只留了两个活口,他们把管文旺和我父亲管学勤抓起来当挑夫,逼着他们挑抢掠的财物。途中,两人逃进了山林,得以幸存。”管学勤的侄子管贤军,回忆起那段混着血与泪的历史。 “日寇在金寨县制造的茅坪、金家寨、杨家滩等惨案,每一笔都是滔天血债。”金寨县委史志室主任梁远启的声音凝重,这片红色土地上付出的巨大牺牲,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侵略、屠杀,从未压垮人民的脊梁。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金寨的群山里早已埋下反抗的火种。 1938年春,新四军第四支队在流波?会师整训,从这里出发打响了新四军华中抗战的第一枪。那会儿的金寨,中共安徽省工委与国民党安徽省政府曾在此并肩抗敌,叶挺、张云逸等将领踏过这里的山路协商合作,兵站里往来的通讯员、培训班里跃动的灯火,让这座山城成了大别山区抗日的心脏。 “全民族抗战期间,金寨境内先后爆发了富金山战役,康王寨战斗,查儿岭、长冲岭阻击战等,给予日寇重大杀伤。就拿富金山战役来说,这场战役持续10多天,毙、伤日寇万余人,迟滞了敌人西进武汉的计划。金寨人民为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夺取全民族抗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梁远启这样说道。 每一次回望,都是为了更好地出发。“万人墓”前的纪念碑在阳光下矗立,静静记录着那段苦难的岁月。如今,这里是金寨县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六安市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古柳的“胸膛”依旧黝黑,树枝年年抽出新绿。那张手绘地图,亦被小心翼翼地珍藏,纸页上的每一道线条仿佛都在诉说:血债绝不能忘记。四季更替、岁月流转,往来的缅怀者、参观者在古柳树下驻足,听风里传来的回响——那是历史的警示,也是生生不息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