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美好叶集·九州纵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果香漫岗岭 “甜蜜”绘振兴

——叶集区激活江淮果岭新动能      本报记者 沈春 赵建华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7月22日    来源:皖西日报


  平岗街道的果农们正在分拣鲜桃发往外地。    彭良鑫 摄
  盛夏时节,叶集区6万多亩果园褪去繁花、挂满硕果。沉甸甸的鲜桃压弯枝头,翠绿的秋月梨藏于叶间,果农们穿梭林间采摘的身影与欢声笑语交织,勾勒出一幅“果丰人乐”的丰收画卷。这份丰收的喜悦,源于当地对乡村振兴路径的精准探索——近年来,叶集区锚定岗岭地区自然资源禀赋,以党建为笔、以产业为墨、以文旅为彩,在江淮果岭上精心绘就“特色产业+生态旅游”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党建引领,筑牢产业根基
  “一天摘桃一万多斤,毛收入超万元。”种桃大户杨绪云捧着饱满多汁的“中桃九号”,笑意写满脸庞。这份喜悦的背后,是平岗街道“党建引领、抱团发展”产业路径的扎实推进。当地通过“双招双引”引进技术大户,由村集体统一流转土地签约合作,成立劳务公司组织闲散劳动力开展种植培训,再由果岭协会对接连锁销售企业打通销路——从种植到销售的全链条服务,让3.2万亩果园真正成了村民眼中的“聚宝盆”。
  如今,平岗鲜桃、叶集秋月梨等特色鲜果年产量达3万吨,带动2000多户农民增收。其中,1100亩省级标准化果园成为产业标杆,秋月梨种植大户陈录喜的基地年销售额预计达750万元至800万元。“政府搭台、我们唱戏,不仅要种好果子,还要挖新品种、做多元化。”陈录喜的话,道出了果农们对产业发展的信心与期待。
政策护航,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自2014年发展林果种植产业以来,叶集区“江淮果岭”总面积达6.2万亩,其中标准园面积1.1万亩,年综合产值超7亿元。2021年起,当地实施果岭建设“双万工程”,不仅新增标准园面积1.1万亩,让地头仓储保鲜设施总容量达2万立方米,更通过“万户庭院”项目惠及4000余户农户,栽种果树约28万株,逐步形成了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格局。
  为推动果岭产业高质量发展,叶集区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文件,构建起全方位的支持体系。各类经营主体建设果岭基地可享亩均不低于500元的补助,新建标准园亩均奖补2500元;2021年更安排225万元专项资金为农户免费提供苗木,并叠加肥料、农机、保险补贴及金融贴息贷款,最大限度降低经营风险,为产业效益提升保驾护航。
三产融合,释放“甜蜜”新动能
  果香引客来,民宿飘炊烟。产业规模的扩大,为三产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花田岭上,闲置农房变身“果园民宿”,废弃校园改造成“霍比特小屋”,骑行步道串联起果园与村落,“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养生”的全季旅游体验渐成气候。“住果岭、品鲜果、游田园”的特色民宿,今年以来营业额已超130万元,带动10多户村民端起“旅游碗”。
  这正是叶集区延伸水果经济产业链的生动实践。鲜丰水果生产基地通过“统一技术+电商销售”模式,拓宽销售渠道,年用工超500人,带动周边村民人均增收1万元;果干、冻干等深加工产品进一步提效增值,红色文创则赋予产业丰富文化内涵。目前,高标准研学游基地、共享菜园正在规划,3A级景区创建稳步推进,史河干渠与312国道沿线的“果岭廊道”正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景观带”。
未来展望,绘就振兴新蓝图
  从单一种植到三产融合,江淮果岭的“甜蜜经济”不断升级,而叶集区的规划蓝图已向更远延伸。记者从叶集区相关部门了解到,下一步,该区将围绕果岭产业下一个3年行动计划,重点在扩大产业规模上下功夫,利用荒山荒地、沿河沿路及农户房前屋后等空间“能栽尽栽、宜栽尽栽”,计划三年新增果岭面积1.2万亩,届时水果产量将达10万吨,一产产值10亿元,综合产值20亿元,重点打造1个万亩集中连片基地和10个千亩连片基地。
  同时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强化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保障,扶持现有种植主体壮大,建立“公司+农户+经营主体+集体经济组织”利益联结机制,到2026年新增30个新型经营主体、60名产业带头人,建设1个2万平方米水果交易市场,引进1家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深加工企业,培育3家以上省、市级龙头企业。
  此外,叶集区还将推动三产融合,结合“千万工程”,按4A级景区标准提升“花样果岭”田园综合体,打造“果岭小镇”和皖豫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区,推进果园休闲旅游,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
  从一颗鲜果到一条产业链,从一片果园到一幅文旅画,叶集区正以实干姿态,让江淮果岭的“甜蜜经济”持续发酵。通过这一系列举措,该区将进一步擦亮“江淮果岭”品牌,加快建设长三角水果生产供应基地,让林果产业成为富民强区的“绿色引擎”,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