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 版:要闻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医”靠稳稳 民心暖暖

——我市织密低收入群体医疗保障网见闻本报记者 杨庆云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7月22日    来源:皖西日报

  炎炎盛夏,金寨县梅山镇的晌午日头正烈,蝉鸣声里裹着燥热,程某华攥着刚打印的复查费用清单,脚步比往日轻快了些。今年3月12日做完心脏瓣膜手术后,他每隔一周或半月就得往医院跑,而这份清单上的数字总让他心里敞亮:总费用1286元,医保报销890元,医疗救助再减210元,自己只掏了186元。
  “换在以前,这病哪敢治?”程某华的老伴鲁大姐在一旁搭话,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第一次住院时,儿子连夜从无锡往家赶,四处打电话筹钱。现在好了,揣着身份证直接住院,出院刷一下卡就全办妥了,医保政策真是咱庄稼人盼的及时雨。”
  在六安,像程某华这样的故事,正通过医保部门的精准施策,在城乡角落不断上演。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从“报销跑腿”到“数据跑路”,医保这张民生保障网,正越织越密、越织越暖。
一“数”连民心:
系统“预警”让救助跑在病情加重前

  “李大爷,您的治疗费我们核算过了:基本医保先报一部分,剩下的由大病保险兜底,最后医疗救助补差额,您个人负担的部分已经大幅减轻,安心养病就行。”今年3月,金寨县医保局工作人员拿着结算单走进李某军家时,这位刚做完心脏手术的老人,正对着5万多元的自付费用单犯愁。
  放在三年前,这样的场景很难想象。那时金寨县医保局的办公室里,常能见到揣着厚厚票据的村民,对着报销政策清单一脸茫然:“我这病在不在救助范围内?申请救助要跑几个部门?”而现在,变化的关键藏在医保局大数据中心的屏幕里——全市参保人的就医数据实时滚动,像一位不知疲倦的“监测员”。
  这个智能监测平台有项硬指标:单次自付费用超3万元,系统会自动亮起预警灯。63岁的李某军与老伴相依为命,老伴因肢体残疾已纳入农村低保,家里全靠他打零工维持生计。今年初,他被查出二尖瓣、主动脉瓣及三尖瓣关闭不全,术后个人自付医疗费用5万多元,触发了系统预警。
  此时,市里刚出台的突发重大疾病救助政策开始释放惠民红利。3月4日,李某军的信息作为全市首批突发重大疾病案例之一,从医保系统推送至金寨县民政局。民政部门第一时间联合乡镇核查其家庭情况,仅用半个月就完成审核认定程序,他最终被纳入农村低保。更贴心的是,他纳入低保的信息同步回传医保系统后,他的身份证号被自动标注“救助对象”标签,后续复查无需再填表申请,费用直接按医疗救助比例结算,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无缝衔接。
  “以前是群众带着票据到处跑,现在系统比亲人还‘操心’。”市医保局待遇保障科工作人员翻开台账,上面清晰记录着:今年1至6月,系统累计推送预警信息10155条,2362名像李某军这样的困难群众,通过“医保监测预警—部门联审认定—精准救助实施”的闭环机制,及时纳入保障范围,让救助真正跑在了病情加重前。
一“窗”解烦忧:
政策“组合拳”为生命撑起保护伞

  程某华至今记得第一次住院时的窘迫:为了筹钱,儿子连夜从外地往家赶,电话里急得声音发颤。而这次复查,他揣着身份证直接住进病房,出院时在结算窗口刷一下卡,所有报销和救助就一站式办完了。
  这便利源于医保部门的流程再造。在六安,所有二级以上医院都为低收入患者开通了“绿色通道”,凭身份证就能住院,押金全免。背后是医保系统与医院HIS系统的无缝对接——患者身份信息一录入,系统自动识别是否属于救助对象,该享受多少报销比例,一目了然。
  更贴心的是“政策组合拳”。针对突发重大疾病患者,医保部门构建了“三道防护网”:基本医保先报“大头”,大病保险再削“中块”,剩下的“零头”由医疗救助兜着。根据《六安市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责任清单》,如低保边缘家庭成员的救助起付线3000元,救助比例达60%。
  金寨县古碑镇水坪村的黄某霞就尝到了甜头。去年她查出肺恶性肿瘤时,19万多元的治疗费像座大山压过来。基本医保报销8万多元,大病保险再报3万多元,自费部分还有7万多元。就在她对着结算单抹眼泪时,医保信息系统自动将其信息推给民政部门,经民政部门核实,2024年11月,黄某霞一家被新增为低保户。今年5月23日,35765.4元的医疗救助金直接打到她的社保卡上,最终自费金额定格在40977.44元。“就像三道坎被一步步踏平了,日子又能往前挪了。”黄某霞说。
            (下转四版)
        (上接一版)
  不仅要让群众看得起病,更要让他们看得明白、看得舒心。市医保局表示,这些分级分类的救助政策,正是为了精准匹配不同困难群众的实际需求,让医保每一分“救命钱”都用在刀刃上。
一“网”通城乡:
服务下沉让温暖触手可及

  叶集区平岗街道尧岭村的午后,医保协管员戴敏骑着电动车拐进巷子,车筐里装着朱某荣的慢性病报销单。70多岁的朱某荣肢体残疾,还患脑梗、高血压,连下床都费劲,每月的药费报销全靠戴敏跑腿。
  “以前哪敢想报销这么方便?”朱某荣的老伴接过单子回忆说,前年儿子请假回来办报销,骑着电动车跑了二三十里路,排队到天黑才办好。而现在,村口挂着“医保服务点”的蓝色牌子,参保登记、报销代办等16项业务在村部就能办。
  这是六安市“15分钟医保服务圈”的日常。全市1810个行政村都设了服务点,1831名像戴敏这样的协管员,既是政策宣传员,也是“跑腿代办员”。在大别山深处的霍山县单龙寺镇,协管员还会背着药箱上门,给行动不便的老人量血压时,顺便把报销材料收齐。
  而在解决了基层报销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后,针对急重症患者转诊难的痛点,技术赋能发挥了关键作用。在霍山县医院,智能转诊平台正让“看病不再难”。医生在系统里上传患者病历,AI对照“白名单”病种自动判断是否需要转诊,急危重症患者申请后,最快半小时就能获批。
  在六安市医保局的大数据中心,屏幕上跳动的数字讲述着成效:低收入人口转外就医率同比下降14.66%,大病保险支出下降4.04%,医疗救助支出下降18.8%。“支出下降不是救助缩水,而是精准度提高了。”该局待遇保障科相关工作人员解释,系统早期干预让很多患者避免了病情恶化,从源头减少了花费。
  而在群众的“民心账”里,变化更具体。李某军算过:现在每月低保金加医保报销,比以前在工地打零工还宽裕;程某华的老伴记着:复查费用一次比一次少;朱某荣老人的手机里存着协管员的号码,“比亲人还贴心,有啥不懂的,一个电话就上门”。
  “下一步,我们要把监测范围从住院扩到门诊,让慢性病患者也能被及时发现。”市医保局的规划里,民生温度正不断延伸。从智能系统的精准识别,到政策体系的层层托底,再到服务网络的城乡覆盖,六安医保用实实在在的举措证明:民生保障的底色,就藏在每一次及时的救助里,每一张舒展的笑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