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6 版:红土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革命文学家韦素园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7月17日    来源:皖西日报

  徐航

  韦素园(1902-1932年),是从六安市叶集区走出的我国著名文学家。那么,在介绍他的文章标题中,为何要冠上“革命”二字呢?我们说介绍韦素园,首先应介绍他是一个“革命者”。
  韦素园原名韦崇文,出生在叶集镇的一户小商人家,兄弟姐妹六人,他排行第三。他最初在私塾读书,打下了古文基础。叶集西边紧邻史河,通淮达海,商贸发达,社会开化较早,文化氛围浓厚,进步知识分子众多,韦素园的大哥韦凤章一直在外读书、工作,思想通达,这些都深深影响了韦素园。加之他勤奋好学,善于思考,自幼就对封建迷信和不合理的事物具有反抗精神。辛亥革命爆发时,韦素园在私塾中第一个剪掉了头上的辫子,在他的影响下,不少同学甚至老师也剪掉了辫子。
  1913年,11岁的韦素园离开叶集,到70公里外的霍邱县城县立小学读书。1914年初春,韦素园、台静农、李霁野、韦丛芜、张目寒等人都进入了叶集新创办的明强小学高级班。小学的主办者意在教育后代,唤起民众,复兴中华,主张借鉴西学,中西合流。在这种新学思想的影响下,韦素园联络一些同学,在学校进步师长的支持下,将三圣宫内的大小菩萨全部推倒砸烂。此举震动了叶集,但不久便平息。
  韦素园在同学中是最用功的一个,因成绩优异,很受老师喜爱和器重。教师董琢堂常为他单独讲授,在此期间,韦素园系统地学习了中国历史,对历朝历代的史实烂熟于心。他还常常彻夜不眠,博览群书,最喜欢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正气歌》。这从他自作的一首咏历史人物的诗中也可看出:
  於期头,督亢图,英雄伴;
  怒发已冲冠。
  千斤重一诺,
  岂惧易水寒。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关。
  风萧萧,路漫漫,不思还;
  只为赴国难。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山。
  回思高堂,苍颜白发,
  泪洒透胸衫。
  受委任,斩私情,从公义,
  子心悲又欢;
  从容秦王殿,昂首锋刃间。
  尽忠又尽孝,
  此事古难全。
  且看古今多少,
  壮士侠子情绵绵。
  1915年夏,韦素园以全优的成绩从明强小学毕业。他借自己的半身照片抒发胸怀,写了一首七律:
  微露形骸未出头,慵从尘世论交游。
  防身无物唯书卷,立志有心乘骅骝。
  愿与雄风扶海立,忍教明月共溪流。
  他年若得男儿志,大地苍茫任我求。
  小学毕业后,因家境窘迫,韦素园前往阜阳,就读于公费的安徽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老师常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中国对德宣战后,16岁的韦素园到北平参加段祺瑞所办的参战军,但不久就识破骗局,坚决离开。随后,他前往长沙,进入法政专门学校读书。
  当时,统治湖南的皖系军阀张敬尧罪行累累。由于“五四”运动的推动,长沙爆发了“驱张”运动,韦素园积极参加,最终斗争取得胜利,张敬尧被迫逃离湖南。
  1920年初夏,韦素园随大哥转至安庆,考入安徽法政专门学校。进校不久,安徽发生驱逐皖系军阀马联甲的“驱马”运动,韦素园全身心投入,被推举到省学生联合会担任领导工作,参与编写、印刷、散发传单,最终马联甲下台。
  1921年初,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创办外国语学社,韦素园被推选到那里学习俄语,一同学习的还有刘少奇、任弼时等20多人。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共产党宣言》等马列著作,到苏俄去学习革命道理,改造旧中国,成了他们共同的心愿。
  在此期间,韦素园为传播马列主义,将《共产党宣言》等文章寄给家乡亲友,滋养了一批有志青年走上革命征途。他的几位亲友很早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堂妹韦崇贞和侄女韦德芳后来也加入共青团,参加了长征。
  1921年初夏,韦素园等人自筹路费赴苏俄学习。他们历经艰辛,于7月9日抵达莫斯科,正赶上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韦素园一行凭票旁听会议,聆听了列宁的报告。会后,他们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
  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生活非常艰苦,韦素园他们要克服饥饿和语言难关。关键时刻,瞿秋白前来帮助,韦素园与他结下了亦师亦友的情谊。在苏联学习期间,韦素园坚定了走十月革命道路救中国的信念,他打算以研究介绍俄罗斯古典文学和苏俄进步文学来唤醒民众。
  1922年,因同学生病,韦素园、曹靖华护送他们回国,同时参加祖国的解放斗争。同年秋,韦素园考入北京俄文法政专门学校,课余刻苦攻读苏俄作家的作品,并在1923年选译了梭罗古勃的《蛇睛集》。
  1925年结识鲁迅先生,韦素园认为这是一生中最大的幸福。这年春天,韦素园前往河南开封国民军第二军担任翻译,临行前,鲁迅借给他40元路费。七月,在鲁迅推荐下,他到《民报》担任副刊编辑。8月,韦素园参加了鲁迅先生领导的“未名社”,为传播进步革命思想发挥了积极作用。
  韦素园被鲁迅称为未名社的“骨干”和“守寨人”。1926年1月,未名社创办《莽原》半月刊,韦素园担任责任编辑。他辛勤工作,以致年底肺病发作咯血,但仍倚在枕上坚持读书和创作。
  从1925年到1931年,在韦素园和同人们的努力下,未名社出版了48期《莽原》半月刊,24期《未名》半月刊,还有“未名新集”等创作丛书,以及20多种翻译作品。鲁迅曾称赞未名社的译作在文苑里至今没有枯死。
  韦素园一生只活了30年,其中有6年是在病榻上度过的。但他仍“钉住着文学”,担任过两家报刊的编辑,主持未名社社务,翻译、创作了一批作品。
  韦素园的译著主要有《外套》《最后的光芒》《黄花集》等,还有一大批散见的译文。他创作的散文、诗歌等作品未结集出版,总计30多万字。新中国成立后,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韦素园选集》,黄山书社出版了《韦素园全集》。
  韦素园一生作品虽不多,但作为追求革命的作家,他的作品追求光明,歌颂革命,一直被列入皖籍名作家的行列。他一生追随着鲁迅,默默奉献,得到了鲁迅的热情肯定和褒扬。
  1932年8月1日清晨,韦素园病逝于北京同仁医院,被葬于北京西山碧云寺下的万安公墓。鲁迅先生亲笔题写墓记:“君以一九〇二年六月十八日生,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卒。乌乎!宏才远志,厄于短年;文苑失英,明者永悼。”1934年7月,鲁迅又写了《忆韦素园君》,称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这是对韦素园最公允的评价。
  今天,素园家乡叶集区和全体六安人民,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学习韦素园的精神和作品,以创造辉煌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