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 版:要闻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从“排长队”到“不见面”

——探寻我市招投标市场蝶变背后的改革密码本报记者 齐盈娣 杨曦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7月11日    来源:皖西日报

  “轰隆隆,轰隆隆……”7月3日一大早,金裕大道与指封山路的交叉口处已是一派忙碌景象。伴随着操作员的熟练操控,挖掘机扬起的铲斗精准地切入路面,激起阵阵烟尘。施工员们来回穿梭,不时驻足交流,确保每一处细节都精准无误。
  这是六安市淠河两岸排水防涝设施改造提升项目的施工现场。去年12月,安徽省皋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以1.62亿元的中标价竞得该项目,节约国有资金3200万元。“整个投标过程阳光、透明,所有投标企业公平竞争,这次投标成功,大大增强了我们企业凭借自身‘硬实力’参与竞争的信心。”公司法定代表人梁植年信心十足地说。
  梁植年的信心来源于我市规范高效的招投标市场环境。近年来,我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和服务部门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通过制度创新、数字赋能、降本增效等举措,持续深化改革,全力创优营商环境,致力于打造阳光透明、高效规范、公平公正的交易新生态,让各类市场主体参与交易活动更便捷、成本更低廉、信心更充足。
  9:00,开标2室;9:00,开标3室;9:00,开标4室;9:30,开标4室……3日上午,六安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电子屏上,实时显示着当天的开标安排,虽然开标的场次很密集,但大厅内却空荡荡的,几乎看不到前来参与竞标的人员。“别看现在没什么人,以前这里可是人头攒动,排老长队了。”工程建设招投标服务部副主任王兵告诉记者,与原来竞标时需要一大摞的纸质版资料不同,自中心建成全流程电子化平台以来,实现了文件线上传递、不见面开标,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与时间成本。同时,市公管局动态更新了建设工程和政府采购示范文本27套,出台《六安市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全流程责任清单》等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各方主体权利和责任。
  “以前投标,光是研究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招标文件格式差异就得花不少时间。现在不一样了,市里分行业修订的招标文件示范文本非常清晰、规范,像我们做市政工程的,一看就懂,重点要求、评分标准一目了然,省心多了!”提及当前的招投标市场环境,梁植年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他乐呵呵地向记者罗列起如今的变化。“现在从招标公告查看、下载招标文件、提交投标文件、开标、评标到中标通知领取、合同签订,全程都在网上操作,我们不用再抱着厚厚的标书到处跑,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成本。”梁植年说,如今投标保证金还支持保函、信用承诺免交这些非现金形式,中标后还能申请“中标贷”,极大减轻了企业的资金压力,让企业能够“轻装上阵”,把重点都放在生产经营上。
  公开、公平、公正是招标投标的“生命线”。为提升交易质效,打造高效规范、开放有序、公平竞争的招标投标市场,我市以技术驱动公平、效率,创新推行“双盲”远程异地评标,专家随机抽取、地点全省智能匹配,有效减少人为因素对评标过程干扰的可能性。“截至目前,我们已完成‘双盲’远程异地评标1527场次,有效打破了地域限制,实现了优质专家资源共享,从源头上促进了评标的独立公正,进一步提升了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公平、规范。”王兵介绍道。
  “招标文件的编制,还是要注重细节,合同条款等都要细化……”在安徽润泽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招标部,公司副经理朱志局正在与员工交流招标文件的编制工作。作为一家招标代理机构,公司需要代表招标人进行招标活动,包括发布招标公告、组织开标、评标等。“我们在工作中能够切身感受到近几年六安招投标市场环境持续优化,招投标流程更规范了,市场透明度更高了,为我们代理机构依法合规执业提供了清晰指引。”       (下转四版)  (上接一版)朱志局告诉记者,尤其是代理机构服务室的设立,进一步强化了场内行为管理,减少了人为干扰,保障了评审的公平性。“此外,市公管局还定期组织开展业务培训,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提升从业人员专业能力,帮助代理机构提升服务质量。”朱志局说。
  据了解,今年1至6月,全市通过推进全流程电子化实施“不见面开标”,为企业节约直接成本4200万元,非现金形式缴纳投标保证金释放企业资金超80亿元。自提供“中标贷”服务以来,相关金融机构为56家中标企业共70个项目累计发放贷款10.8亿元。
  “通过制度、技术、服务多轮驱动,我市公共资源交易环境持续优化,市场主体获得感显著增强,在2024年第三方测评中投标人满意度达99.56%。”市公管局党组成员、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主任陶旭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提升公共资源交易电子化、便捷化、规范化水平,努力打造更加优质的交易环境和营商环境,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