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8 版:特别关注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符桥春早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7月10日    来源:皖西日报


  惊蛰过后,和朋友们一道去霍山下符桥镇体验田园生活,观赏连垄阡陌油菜花开、满眼金黄处处香的醉人风景。可巧的是,还未出门,小雨就不停地纷扬飘洒了起来。好在下点小雨并不妨碍我们按既定计划照常进行。何况,有了小雨的加持,不仅免去骄阳的曝晒,雨雾缥缈、烟霭游动,更增添了一种乡野早春难以描摹的诗情画意和大自然的神秘色彩。
  下符桥镇隶属霍山县,离六安不算远。现在良好的道路状况,从六安出发,也就三四十分钟车程即可到达镇上了。作为一名可以称得上“土著”的六安人,虽然对下符桥的名字并不陌生,但对下符桥镇的人文景观却知之甚少。
  来之前,我曾经纠结过下符桥为什么叫“下符桥”以及它的名字的来历——我把“下符桥”中的“符”字误以为是浮动的“浮”字。疑惑:为什么“浮桥”是“下浮”?不是“中浮”“上浮”吗?当地文化站站长现场给我们解惑释疑:下符桥的“符”是民间口头相传神明“符咒”的意思。传说此桥建于元朝,后因年久失修垮塌了,给两岸百姓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到了明朝有位开明知县决定重修此桥。建桥期间,有一桥墩只要一建起来就被洪水冲塌,屡建不成,疑为水中有妖。于是,知县请一高僧施技施法,再亲授建桥良方,下一道神符置于桥墩之上,最终,石桥得以建成……
  下符桥的美好传说,透露出它的文化厚重、人杰地灵,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当地人民的勤劳和勇敢。
  下符桥镇下辖的三尖铺村,就曾经是一块皖西较早播撒革命火种的红土地。在三尖铺村村委会二楼“百年符桥”红色纪念馆,我们聆听了关于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三尖铺村一带著名的“黑炭冲战斗”的故事——1948年11月,皖西军区独立旅24、27团奉命各以2个营的兵力,由张家店、毛竹园出发,北上霍固县三河尖迎接几百名南下干部,接运1000两黄金,16万枚银元和一部分物资到皖西解放区。
  16日晨,皖西军区独立旅24团以一个营的兵力为前卫先行,以一个营护卫干部大队和接运的金银物资居中,27团为后卫。前卫部队并派出21人组成尖兵排担任前哨,东渡淠水,向前挺进。刚至白衣庵,尖兵排即与敌前哨遭遇,战斗打响。经过7个小时冲杀,虽然副团长杜德云受伤,一营教导员和107名指战员英勇献身。但是,战斗拖住了敌人,掩护了24团和干部大队安全前进,完成了运输金银和军需物资的重要任务,对坚持皖西斗争,夺取最后胜利,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这次战斗中,当地一位大娘勇救解放军的经过更为感人——黑炭冲战斗打响后,当时,身为营长的王顺如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但不能行走了。附近的潘大娘发现了他,立即将这位解放军背回家疗伤。
  大娘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比较善良,小儿子思想落后。潘大娘把王顺如救回家以后,小儿子非要出卖王营长。老大娘说:“这个人是我救回来的。救人就要救到底。既然我救了他,你们都要来帮助。谁要出卖了他,我就和谁拼命!如果你们不听老娘的话,老娘就死给你们看。”最终,大娘的小儿子出卖王营长的伎俩没有得逞。一个多月后,王顺如身体恢复,顺利归队。
  1978年,解放军6408部队拉练来到三尖铺,此时,已身为师长的王顺如带领部队到黑炭冲举行祭奠活动,亲自来到潘大娘家看望她,并为在三尖铺村建陵立塔捐钱捐物,此事在当地传为佳话……
  当我们渐渐从沉浸在战争硝烟中清醒,缓缓走出纪念馆展厅。室外,小雨仍在淅沥地下着。
  我们拾级而上,瞻仰烈士陵园,缅怀前辈,洗礼心灵,参拜纪念塔旁刻有615位烈士英名的墓碑和高大衣冠冢,默默致敬那些曾经在这里战斗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们。
  下符桥的红色文化浓墨重彩,这里的古窑文化也远近闻名。
  在来的路上,听同行人大谈此地烧窑出瓷的历史时,懵然的我一时还没有反应过来。到了下符桥镇,我们穿过镇上长长的老街,走进在原镇政府旧址上建成的霍山县霍山窑陶瓷研究所。研究所左厢是古色古香的黑釉陶瓷艺术馆。馆藏玻璃展柜内,展示着黑釉盏、黑釉双系瓶、黑釉执壶、黑釉陶俑……粗糙的胎体,黝黑的釉色,每一件艺术与实用性兼具的陶器都呈现出一种原始拙朴厚重的美。聚光灯下,每件陶瓷艺术品静立在玻璃平台上,仿佛在向每位来访的后人诉说着自己浴火涅槃的艰辛、重生的骄傲。
  离陶瓷研究所不远,在下符桥镇瓦屋院组,有一处古窑址群落,据说,从此地出土陶器的形制和部分陶器的底款“大宋至和”可以推断,这座古窑遗址群落至少建成距今已有千年。
  在古窑址断崖坡地面上,依稀还散落着大大小小黑釉古陶的碎瓷残片。大伙儿小心翼翼拾起跨越千年、仍然闪烁着璀璨光泽的陶瓷残躯,拭去浮土污泥,仔细琢磨纹理依旧的陶片,仿佛一下穿越了弥久的时光,沉浸在了两宋繁华的历史岁月中……
  古窑址是我们此行体验乡野生活的最后一站。
  返程中,我们徒步走在乡间的水泥大道上。春风和煦,小雨渐止。呼吸着雨后略带一丝甘甜和清新、并夹杂着从田野里挥释出来特有的土地的芳香,让人整个身心感觉就是一个爽!在一处“见山遇水”民宿农庄旁,水流潺潺环绕而去;远处,一块被改造成了标准化的田地里,有一位头戴一抹红色工作帽的青年农民正操作着一台手扶拖拉机,低着头来回奔走翻耕着肥沃的土地。他的身前身后,包围着大片大片一眼望不到边的油菜田,黄花绽放,清香回荡。再远处,便是薄雾冥冥、炊烟扶摇、一众高大的林木若隐若现夹带于朦胧的烟火背景之中……
  哦,好一片人勤春早美丽的田园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