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烽火中走来 在传承中绽放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7月04日 来源:皖西日报
“戴上VR眼镜,枪炮声就在耳边响起,仿佛真的站在1947年张家店战斗的战壕里!”合肥游客陈先生在金安区张家店战斗纪念馆的沉浸式体验区感慨不已。“七一”期间,皖西烈士陵园烈士英名墙前,合肥工业大学研学团队齐声诵读了革命家书,而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六安各红色景点上演。作为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六安正以红色资源活态传承为笔,在大别山的壮阔画卷上书写新时代的精神篇章。 守护基因 在霍山县“红色家书”主题广场,278封革命家书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在游客面前“复活”,泛黄的信纸上“为民族解放而战”的字迹在光影中跳动。这个全省首个以家书为主题的红色教育阵地,自2023年6月建成以来,累计接待量已突破50万人次;在舒城县晓天老街的青石板路上,红军标语墙与修缮一新的明清建筑交相辉映,投资300万元的保护性修缮让这条“红色老街”成为长三角游客的打卡地…… 这些只是我市近年来活化红色资源的剪影。烈士纪念设施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随着岁月流逝,部分设施面临自然损耗与保护缺失的困境,对其进行系统性整修与提质改造,既是守护历史记忆的必然要求,也是让红色精神焕发时代光彩的现实需要。 在烈士纪念设施整修工程中,我市先后争取中央补助资金1753万元、省级补助资金350万元,对全市县级及以下烈士纪念设施开展集中整修。截至目前,全市243座烈士墓迁入烈士陵园,287处烈士纪念设施得到修缮保护。整修的同时,我市还以项目为引领,对一批烈士纪念设施进行了提质改造。“十四五”期间,借力3285万元中央预算内投资,我市完成对皖西烈士陵园、霍邱县烈士陵园、金寨县烈士陵园、金寨县红28军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纪念园和霍山县烈士陵园的提档升级。 而在众多保护项目中,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地标尤为引人注目——淠史杭水利文化展示中心。作为沪皖对口合作重点项目,2800万元投资正在大别山深处打造一座“活态水利博物馆”,172项水文化遗产将通过AR技术再现“战天斗地”的治水精神。该项目预计今年10月完工,将成为我市红色文化与水利文化融合展示的新窗口。 数字赋能 在信息技术深刻重塑人们认知方式的当下,如何让红色基因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年轻化表达,成为我市传承革命精神的必答题。近年来,我市顺应数字技术发展潮流,从市级层面谋篇布局,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数字技术与红色资源融合的决策。其中包括制定专项政策,鼓励文旅、教育、档案等多部门协同,利用数字技术赋能红色基因传承。 在此背景下,“红色文化进校园”平台应运而生,成为培育学生讲解员的重要依托。依托这一平台,我市已培育出近300名学生讲解员,开发了“千里跃进将军故乡”等多条精品研学路线,年开展活动超6000场。这些学生讲解员手持激光笔,活跃在霍山县烈士陵园等地,为研学团队生动讲述历史,成为红色文化传播的“毛细血管”。 数字技术更是为红色基因传承注入强大活力。市档案馆在政策支持下,全力打造“红色档案数据库”,如今已收录12285条史料,市民与游客扫码即可读取皖西苏区的革命文献。在汤家汇红旅小镇,金寨县人民政府结合新时代数智文旅发展趋势,打造出安徽首个红色元宇宙项目——汤家汇“十万剧场”,其元宇宙戏剧《立夏》让观众通过AR眼镜“参演”,“亲历”1929年立夏节起义的场景。 (下转四版) (上接一版)皖西烈士陵园引入智能照明系统,在夜间投射“星火燎原”主题光影秀,吸引众多年轻游客打卡分享。通过这一系列数字化赋能,六安正以更鲜活、更富吸引力的方式,激活红色基因的生命力,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光芒。 交融红绿 立足红色资源保护活化的坚实基础,市委、市政府认识到,唯有让红色资源既“活起来”更“火起来”,才能真正释放革命老区的澎湃发展动能。为此,市委、市政府在《六安市红色资源高质量利用三年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要以“资源转化、产业融合、价值提升”为核心,将红色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胜势,推动红色资源从“保护对象”向“发展引擎”转变。正是在这样的战略指引下,一系列创新实践在六安大地蓬勃展开。 在金寨县大湾村,苏维埃政府旧址改造的党性教育基地年接待研学团队200余批次;六万情峡景区《大别山传奇》实景剧累计演出1000余场,门票收入超5000万元,剧中“火线送粮”互动环节成为亲子游客的必选项目。这些微观实践正是市级层面“红色资源+生态资源”转化机制的生动注脚。通过《六安市红绿融合高质量发展规划暨文旅强市建设规划(2025-2030年)》的顶层设计,“国保文物+红色场馆+红色景区+红绿古融合发展区”的创新模式正在我市开花结果。 更令人欣喜的是“红色后备箱”经济:徐集花生糖、六安黄大茶等文创商品入驻上海大型商超,一条“皖西特产+红色故事”的产销链条正在悄然形成。这得益于我市与上海对口合作机制的深化,去年开通的“乐游长三角·六安号”红色旅游专列持续输送上海游客,同步推动多款“红旅+农特”产品进入长三角市场。市文旅局最新统计显示,去年全市红色旅游综合收入达60亿元,带动1.2万人就业,其中大部分文旅项目分布在生态敏感区,逐步实现“生态修复—红色活化—产业增值”的闭环。 破局谋新 面对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时代课题,我市在探索之路上既有亮眼的实践成果,也面临亟待破解的现实困境。在最近我市各相关部门上报给市红色资源保护中心的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自评报告中,记者注意到,包括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在内的多部门提出,作为革命文物资源大市,保护工作资金投入大、任务繁重;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分布零散,产业发展缺乏全域统筹;革命纪念地的陈列展示形式单一,教育感染力亟待提升。这些挑战,成为六安在传承红色基因、推动老区发展进程中必须跨越的难关。 但难题面前,更见发展智慧。我市相关部门主动破题,将挑战转化为机遇,一系列兼具前瞻性与实操性的举措正从蓝图变为现实。记者了解到,市发改委积极谋划红二十八军重建会议旧址项目申报中央资金,为红色遗址保护注入“源头活水”;市自然资源局启动38处烈士陵园不动产登记工作,计划今年年底前完成确权,以制度保障筑牢管护根基;市委党校加强与上海市委党校对口合作,选聘上海市委党校红色文化研究专家加入党校专家库,围绕大别山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关系等开展合作共研。正如市红色资源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所言:“我们正推动红色资源与‘两山’实践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全国‘红绿融合’示范样板。”这些行动,正是六安以创新思维求解发展命题的生动注脚。 从鄂豫皖苏区的烽火岁月到淠史杭工程的治水奇迹,红色基因早已融入六安的山河血脉。这座“中国革命重要策源地”正以创新为笔,在新时代的答卷上写下“传承”与“发展”的辩证答案,让大别山的红潮奔涌向更广阔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