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城保卫战
皖西日报
作者:蒋二明
新闻 时间:2025年07月03日 来源:皖西日报
蒋二明
开栏的话 80年前,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一胜利不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更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那段血雨腥风的岁月里,每一寸山河都铭刻着中华儿女不屈的抗争,每一滴热血都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六安,这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红土地,在抗战时期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人力与物质资源,以及在土地革命战争中积累的良好群众基础,六安成为了国共两党共同重视的战略要地,安徽省暨大别山区抗日的政治、经济、文化与军事指挥中心,更是为抗战输送各类建设人才的重要源泉。六安军民怀着满腔热血,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为抗战胜利奉献了大量人力物力,用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在抗战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铭记这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缅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传承伟大的抗战精神,本报及直播六安微信公众号特开设《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专栏。我们将通过深入挖掘六安地区的抗战故事,展现六安军民在抗战中的英勇表现与巨大牺牲,让那段历史重新鲜活起来,激励当代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地控江淮四面雄”的六安,自古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冲。抗日战争中,六安又一次经受了铁血与战火的洗礼。 1938年夏,进攻武汉的日军主力第十一军20多万沿长江两岸西进,在皖鄂赣毗邻地区处处受阻,被迫变更或增加进攻路线。8月中下旬,侵华日军第二军所辖第三、第十、第十三、第十六师团和野战重炮一旅团、骑兵第四旅团、战车第一联队等部共约十余万人在合肥、舒城一带集结完毕,欲取道六霍,进攻鄂豫,以牵制中国军队,策应其主力第十一军的沿江作战,包围武汉。 8月25日起,日军第二军以主力沿合肥至叶家集公路西进,一部在合肥至叶集公路以南企图穿越大别山腹地、另一部沿淮河两岸大举西进,企图从大别山北麓进攻鄂豫,迂回包抄武汉。六安是皖西和大别山的门户,必然首当其中。 在日军大举西犯时,国民党第五战区孙连仲左翼兵团10万余人和皖省保安团队及地方武装积极守备,到处摆下歼敌的战场。8月中旬,东北军第五十一军(军长于学忠)奉命由信阳匆匆赶到皖西防守,其一一三师守备麻埠、独山、苏家埠到韩摆渡之线,一一四师守备六安、杨柳店一带,只有一一四师的六八三、六八四两个团守卫六安城。此时,第五十一军因在淮河阻击战和台儿庄大战中损失惨重,后又连续掩护其他部队撤退,一直没有得到补充和休整,官兵疲惫不堪,而且武器低劣。由于最高军事当局实行步步设防、节节抵抗、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持久消耗战略,结果防线过长、兵力分散,不得不反复转用疲兵。 但是,六安军民的抗日情绪极为高昂。六安曾成为全省抗战的指挥中心,抗日救亡工作如火如荼。此时,省、县各机关团体和居民虽已撤离县城,但以共产党人为骨干的各民众团体则在城乡动员民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征集粮草供应守军,慰劳、鼓励官兵英勇杀敌。同时,安徽抗日人民自卫军第六路军6000余人,已奉令由时任六安县长盛子瑾整理指挥。盛子瑾早年曾加入中共,脱党后也曾参加东北抗日义勇军,拥护国共合作,得到中共的帮助与指导,现正指挥自卫军第六路军及县常备大队、各区中队等地方武装,在城郊四乡袭扰、牵制敌人。在此情况下,东北军官兵守城意志益坚,他们自“九一八”事变以来流浪转战了7年,对日军素有家仇国恨,兼有军中一些中共地下党员的带头和鼓动,皆誓与皋城共存亡。 考虑到六安城守备力量薄弱,一一四师师长牟中珩又增调该师六七八团前出至城东三女墩、猫狗洞、十里铺、望城岗一带构筑前沿阻击阵地,以迟滞日军对主城区的进攻。官兵在当地民众的帮助下,很快挖好战壕,构筑好防御工事,守城军民严阵以待。 1938年8月25日,日军第十三师团从合肥出发,经官亭、金桥直扑六安。26日凌晨1时,日军高桥旅团便衣队数十人,引领步兵二三百人进袭城东十里铺。守军抗击数小时,敌不支退向金桥。8时许,敌后续部队源源开到,正面攻击六七八团十里铺、猫狗洞一带阵地,并炮轰望城岗守军阵地,掩护其后续部队向西进犯。当天,敌先头部队的几次小规模攻势皆被粉碎。但傍晚时有几股敌人钻守军空隙越过六七八团阻击线,深入到守军前沿阵地的背后,使六七八团腹背受敌,陷于险境。当晚,六七八团乃次第后撤,相继进入望城岗既设阵地,继续与日军对抗。 8月27日,日军先头部队多次进攻望城岗,不断攻击六七八团阵地,六七八团顽强战斗,连续打退日军多次进攻。坚持到傍晚,日军越来越多,攻势越来越猛,眼看前沿阵地势难坚守,六七八团在打退敌人的一次攻势后迅速撤入城内,协同六八三、六八四团坚守城关。晚9时许,敌便衣队200多人在硝烟弥漫中乘乱摸黑混入城北关,经守军阻击,退至城北5里地之火柴公司,占据碉楼顽抗,守军立即将碉楼包围,歼敌一部,余敌被逐出城外;晚11时40分,出现于飞机场(现皋城广场)的日军约300人,也被守军包围、击退。 28日晨,日军进攻六安城第一线兵力已达3000余人,并有火炮十几门,坦克和飞机多架掩护。因守军从其他防区匆匆调来,仓促间未及破坏公路,致日军机械化部队驰骋自如。大批日军沿着六安城南边的公路推进到六安城以西地区,形成对六安的包围之势。攻城日军在大炮、坦克和飞机的掩护下,分别从东、北、南三面攻击六安城,而以主力并集中火力从南面进攻,多次发起集团冲锋。而守军3个团一共不足两千人,没有火炮和装甲车等重武器,枪弹也不充裕,但官兵们抗敌情绪高昂,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以血肉之躯坚守城头战位,仅以机枪和步枪、手榴弹打击敌人,一连打退日军的多次冲锋。 由于敌军炮火甚烈,守军往往人枪并毁,牺牲很大。至28日下午4时许,日军集中炮火猛轰六安城东南角工事(原魁星阁市场到金星楼一带),炸塌了一段城墙,左右邻守军因炮火猛烈不能驰援,大批日军从城墙缺口处爬入城内,展开巷战。当晚,守军因伤亡较大,兵力单薄,虽经反击,未能将入城之敌逐出。29日晨,入城之敌迭次增加,逐街逐巷逐屋地展开激烈争夺,巷战更为激烈。 这时,在南北城郊阻敌的东北军另一部和数千自卫军与敌接战失利,日军直冲淠河东岸;南路日军从舒城和桃溪进犯张家店、苏家埠、韩摆渡、莲花庵等地,在炮火掩护下强渡淠河,迂回六安侧后;北路敌人由正阳关进至丁家集一带,另有日军骑兵一部竟深入到霍邱乌龙庙一带窜扰,正欲包抄六安。皋城守军腹背受敌,退守城西北一隅(文庙至御龙湾一带)。29日晚,守军伤亡惨重,乃奉令西撤,至30日晨,全部撤至淠河西岸。历时4天的皋城保卫战,终因众寡强弱悬殊而失利。双方均伤亡数百人,迟滞了日军的西侵行动。 扫一扫,品读六安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