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 版:人大视窗·九州纵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做温暖的一束光

——记市人大代表崔仲琼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7月03日    来源:皖西日报


  图为崔仲琼(左)在农村支教助学一线解疑释惑。
  自当选市人大代表以来,雷锋路小学教师崔仲琼秉持“躬身为桥,愿化微光”的信念,诠释了一位基层教育者和民意代言人双重使命。
  教育为基 公益为翼:笃行致远重实诚
  1992年,崔仲琼大学毕业后,便选择了一条平实且充满情怀的为师从教道路。她创建了全市唯一的美术名师工作室,培育出一批教学教研骨干,出版幼儿美术教学方面专著2部,历时3年编写我国首套七年级盲校美工教材……收获了全国模范教师、省特级教师、市三八红旗手等殊荣。
  对教育深层的体察,融入崔仲琼的履职担当。2018年1月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崔仲琼领衔提出《关于加快推进城区公办学前教育的建议》。在深入调研和思考后,她在市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领衔提交更具操作性的《关于加快六安主城区公办学前教育发展的议案》。该议案被列为当年的“1号议案”,得到了普遍关注和认真办理,并获评优秀议案。
  “教育是育人,公益是助人,都是播撒爱与希望。”崔仲琼积极参加“人大代表走基层,帮困助学献爱心”捐赠活动,加入“六安市四叶草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美育支教足迹遍及乡村数十所教学点,志愿服务时长超300小时。“公益组织有着去行政化的鲜明特点,但健康发展依然离不开政府培育与扶持。”她连续两年向市人代会领衔提交了《关于六安市公益性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的议案》,从增强社会认同、优化政策环境等不同层面建言献策。
非遗润心 深耕美育:融合探索重实践
  如何让美育课堂承载深厚的文化基因?崔仲琼将目光投向丰富的乡土文化。2021年2月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她与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邹红从“一见如故”到“一拍即合”,以“非遗进校园”形式促进活态传承、创新发展。
  创立“红·艺工坊”学生艺术实践阵地,崔仲琼推动茶艺、剪纸、骨架彩塑等十余门美育特色课程次第开花。由她指导的《含彩独青青·竹艺工坊》案例,荣获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国家二等奖、省一等奖。
  破解非遗传承“走进来、留不住”的困境,崔仲琼深知仅凭一校之力远远不够,人大代表应在守正创新中善为有为。深思熟虑后,她决心搭建“非遗之桥”,先后在市人代会上提交《关于创建六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校,建立非遗技艺传习社的建议》《关于落实“双减”政策,创建六安市非遗传承示范校的建议》《关于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建议》,持续呼吁有效推动非遗资源与美育艺教、研学实践深度融合,鼓励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文艺创作和文创设计等,这些前瞻性建言得到市教体局积极办理。
心系民生 聚焦治理:履职尽责重实效
  针对校园周边停车难、停车乱、行车堵的顽疾,崔仲琼持续跟进,促成“关键小事”办好办实。她先后向市人代会领衔提交《关于缓解城北第二小学停车难的建议》《关于加快城北第二小学南校区周边环境改造的建议》《关于雷锋路小学南校区生态停车场建设的建议》。
  为回应群众“急难愁盼”关切,崔仲琼亦将履职视角投向社会治理。2024年1月,她向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提交了3份建议——《关于全面规范电瓶车(含老年代步车)使用的建议》,促进了《六安市电动车消防安全专项治理行动方案》出台及地方立法进程提速;《关于对物业公司监管的建议》,推动了管理重点转向行业规范与市场秩序维护;《关于收储整治裕安区政府北门对面地块的建议》,促使拆挡透绿后实行动态管护。
  崔仲琼深知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2025年1月市六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她领衔提交的《关于将大别山精神、赓续红色文化与美术教育相融合的建议》《关于雷锋路小学门口南华路更名为雷锋路的建议》,蕴藏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深远思考。为贯彻省人大常委会“聚民意、惠民生”行动要求,崔仲琼还就农村教师队伍住房困难、撤点并校下的资源整合等提出可行性建议。
  光之所向,心之所往。迄今,崔仲琼已领衔提交20多件代表议案建议,无不凝聚着她躬身实干的决心、俯身有为的智慧。“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要立足本职岗位发挥参与决策、监督推动、模范带头的作用。”崔仲琼表示,有很多还要学,好多事等待做。
  从青丝到华发,崔仲琼始终以“温暖的一束光”自勉自励,厚实的履职档案映照出一名人大代表的赤诚光芒。
        (袁登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