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效应
皖西日报
作者:付慧
新闻 时间:2025年05月30日 来源:皖西日报
心脏瓣膜置换术是治疗严重心脏瓣膜疾病的重要手段,为无数患者带来了新生。然而,手术并非终点,术后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是患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抗凝药物如同一把“双刃剑”,既能有效预防血栓形成,但稍有不慎又可能引发出血风险,因此,科学合理地使用抗凝药物至关重要。 心脏瓣膜的主要功能是保证血液在心脏内单向流动,当瓣膜因疾病受损无法正常工作时,就需要通过手术进行置换。机械瓣膜由人工材料制成,植入心脏后,血液在流经瓣膜时,容易触发凝血机制,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身体其他部位,可能引发脑梗、肢体动脉栓塞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华法林作为一种口服抗凝药物,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合成,降低血液凝固能力,从而有效预防血栓形成,为患者提供必要的保护。 华法林虽然在预防血栓方面效果显著,但其治疗窗较窄,剂量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出血风险,剂量不足又无法有效预防血栓。这种剂量与疗效、风险之间的微妙平衡,使得华法林的使用需要格外谨慎,稍有不慎,就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INR(国际标准化比值)是衡量华法林抗凝强度的关键指标,通过检测血液凝固时间与正常人对比得出,能够直观反映抗凝效果。 不同瓣膜类型和植入位置的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范围有所不同:主动脉瓣机械瓣的目标值为1.8-2.5,二尖瓣或双瓣膜置换的目标值为2.0-3.0。术后初期,患者需要每周检测1-2次直至结果稳定;进入稳定期后,每月检测1次。华法林的抗凝作用受维生素K摄入量影响较大。人体内源性维生素K由肠道菌群产生,含量相对稳定,而外源性维生素K主要来自食物,含量易受饮食影响。因此,服用华法林期间,患者应保持稳定的饮食结构和维生素K摄入量,避免大量摄入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绿色蔬菜、鳄梨、豆油、豆奶、橄榄油、绿茶等,以免削弱华法林的抗凝效果;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完全戒断这些食物,以免维生素K摄入不足引发其他健康问题。此外,一些食物如大蒜、生姜、番木瓜、葡萄柚汁、芒果、鱼油等可能会增强华法林的抗凝作用,患者在食用时也需谨慎。医生会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的结果调整药物剂量,确保抗凝药处在治疗窗内。 除了食物会影响华法林的治疗效果外,许多药物与华法林也存在相互作用,影响其抗凝效果。增强华法林抗凝作用的药物包括多数感冒药、含有活血成分的中药及中成药、部分抗生素(如头孢类)、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减弱华法林抗凝作用的药物则有维生素K、某些如含人参、圣约翰草等成分的中成药等。患者在使用其他药物前,务必咨询医生,告知医生自己正在服用华法林,以避免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风险。同时一些保健品也可能与华法林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在新增任何药物或保健品前,都应谨慎考虑并咨询专业意见。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严格按照医嘱定时定量服药是确保抗凝治疗效果的基础。在服用抗凝药物期间患者需密切关注自己身体的异常反应。当出现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较为常见的轻微出血症状时,也应该引起相应的重视并及时进行INR检测,根据医生建议调整药物剂量;如果出现较为严重的出血症状如呕血、黑便、血尿、头痛伴呕吐等则需要立即就医,进行急诊治疗。除此之外还需警惕血栓形成的一些征兆如突发肢体疼痛、发冷、呼吸困难、胸痛、意识模糊、言语不清等,应立即就医,争取黄金救治时间。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正确使用抗凝药物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保持饮食平衡、警惕药物相互作用、注意观察身体反应、规律服药,可有效降低出血风险,预防血栓形成,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希望广大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能够充分认识到抗凝药物的“双刃剑”特性,掌握科学使用抗凝药物的方法,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管理抗凝治疗,远离血栓与出血风险,拥抱健康美好的生活。 (六安市人民医院 付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