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 版:要闻·卫生科普天地·广告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全身麻醉后,人是怎样“睡着”和“醒来”的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30日    来源:皖西日报

  全身麻醉,是现代医学中非常常见的一种麻醉方式。无论是在重大手术中,还是一些需要彻底放松身体的医疗操作中,麻醉都会让人进入一种暂时的“无意识”状态。但你有没有好奇过,全身麻醉究竟是怎么让我们“睡着”的?当麻醉药物注入身体之后,为什么我们能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失去知觉?又是怎样的机制让我们在手术结束后渐渐“醒来”,恢复意识呢?
  一、麻醉的起始:从入药到“睡着”
  全身麻醉的过程,通常开始于医生为患者静脉注射麻醉药物,或者吸入气体。麻醉药物一旦进入人体,会由血液循环到达大脑。这里的关键在于,麻醉药物会直接作用于大脑中的一些特定区域,改变大脑的工作状态。
  大脑就像是人体的指挥中心,它控制着一切行为、思维和感知。麻醉药物进入大脑后,会抑制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活动,也就是说,麻醉药物降低了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效率。结果就是,大脑的许多感知功能受到压制,身体变得放松,思维变得迟钝,意识逐渐消失。你会感到越来越困倦,然后进入了一种似睡非睡的状态,这也是全身麻醉中的“睡着”过程。
  麻醉药物的作用还会让你的大脑无法处理外界的任何刺激。比如,手术中可能会对你的身体进行切割或操作,但因为麻醉药物的作用,大脑无法接收到疼痛的信号,也无法做出反应,这意味着,即使手术过程中出现疼痛刺激,麻醉药物也会阻断痛觉信号的传递,因此病人感觉不到疼痛。
  二、手术中的无意识状态
  全身麻醉让病人进入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但与普通的睡眠不同,麻醉药物让大脑处于一种“功能性休眠”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病人的大脑虽然没有觉知,仍然在某些层面上保持着对外界的反应。例如,麻醉药物会调节呼吸和心跳,病人在手术中不会因为体力消耗过多而危及生命。实际上,麻醉的精确程度非常高,医生可以根据手术的需要,调节麻醉药物的剂量,确保病人处于合适的“睡眠”深度,既不会太浅,以免感知疼痛,也不会过深,避免生命体征不稳定。
  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麻醉医师会不断监测病人的体征,确保麻醉药物的浓度保持在安全范围内。如果麻醉药物浓度过高,可能导致病人的呼吸、心跳停止;浓度过低,则可能使病人恢复意识,感受到手术过程中的不适和疼痛。因此,麻醉的管理是一项非常精细的技术,要求麻醉医生时刻掌握病人的状况,并根据手术的进展调整麻醉药物。
  三、术后的“醒来”:麻醉药物的逆转
  当手术结束后,麻醉药物的作用逐渐消退,病人开始“醒来”。这个过程通常是渐进的,而不是瞬间完成的。麻醉药物进入体内后,最终会通过肝脏代谢并通过尿液排出体外,直到药物浓度降到可以恢复意识的水平。
  麻醉药物在体内的清除速度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药物种类、病人的身体状况、麻醉的持续时间等等。病人在清醒的过程中,可能会经历一些短暂的困倦、迷糊或者记忆模糊等现象,甚至可能会出现一些术后不适感,如喉咙干、头痛等。这些都是麻醉药物逐渐从身体中清除的表现,通常不需要过多担心。
  当药物逐渐排出体外,大脑的神经活动开始恢复正常。意识逐渐回归,病人开始能够感知周围环境、做出反应。这时,麻醉医生会评估病人的恢复情况,确保病人的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稳定,并帮助病人顺利度过麻醉后的恢复期。
  总而言之,全身麻醉是一个科学而精细的过程,麻醉药物与大脑的神经递质互动,让患者在手术中失去意识,避免了痛苦和不适。麻醉医生在这个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需要精准调控药物的剂量,以确保病人既能安全进入无意识状态,又能顺利恢复。
  尽管全身麻醉看似让人沉睡,但它其实是调节大脑的神经活动,使身体和意识处于一种短暂的“休眠”状态。在手术完成后,随着麻醉药物的逐渐排出,病人逐步恢复意识,回到清醒的状态。
  现代麻醉技术的进步,让人们能够在不感到痛苦的情况下进行各种复杂的手术。虽然麻醉的原理复杂,但它的实施和效果却极为精确,正是这种精确,让医学手术变得更加安全可靠。
  (宿松县人民医院 张美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