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 版:综合新闻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稻虾轮作”致富忙 党建引领“乡村美”

——霍邱县三流乡抓产业发展促基层治理工作侧记张正武 蒋静 本报记者 徐有亭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29日    来源:皖西日报

  阳光明媚,大地葱茏。走进全国龙虾第一大县霍邱县的龙虾之乡三流乡,记者看到,一片片翠竹亭台篱笆、一块块绿色菜园庄稼、一排排别墅般的新农村住宅在蓝天碧水的映衬下格外靓丽,让人仿佛置身如诗如画的世界。然而,谁又曾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人居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落后、群众思想观念守旧、人均纯收入较低的乡镇。
  近年来,三流乡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积极探索创新,通过构建“党建+产业+治理”的模式,将党的建设全方位融入产业发展与基层治理的每一个环节,不仅让“稻虾”产业蓬勃兴起,还创新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新体系,更实现了基层治理成效的显著提升,加速了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连续三年荣获全市“无越级信访乡镇”,生动书写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精彩篇章,让这个曾经不起眼的小乡镇实现了华丽蜕变。
  “当乡亲们清晨忙着收虾、傍晚忙着数钱的时候,信访室的凳子自然就闲下来了。”三流乡党委书记杜涛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如今,该乡群众常挂嘴边的一句话是:“种稻养虾腰包满,邻里和气得劲又舒坦!”朴实的话语生动地表明,基层治理的核心要义在于让群众深度参与发展进程,切实成为发展的受益者。
  经济基础的夯实为基层治理带来了全新的活力。该乡以党建为纽带,推动各村合作社建立“统一供苗、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运营模式。党组织积极协调各方资源,确保每一个环节顺畅运转。党员带头参与合作社管理,引导群众从过去的“单打独斗”转变为紧密相连的“利益共同体”,通过这种强而有力的联结机制,有效减少了矛盾纠纷的产生。
  同时,各村在党组织的指导下,成立了由养殖能手组成的议事会,其中,党员在议事会中发挥关键引领作用。从技术培训到田块调整等各类事项,都由群众在议事会中自主商量解决,成功将传统治理转型升级为参与式治理。在党建引领下,各村议事会已累计自主调解矛盾纠纷200余起。随着收入的增长,在党组织的倡导下,群众对乡风文明建设愈发重视。乡党委积极推动建设“稻虾文化广场”,组织开展“诚信养殖户”评选活动,在全乡营造出“有事好商量”的浓厚基层治理氛围。
  发挥各村党组织“领头雁”作用,运用法治思维破解治理难题,发挥道德评议会等载体作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为了开启群众致富通道,该乡积极引导群众转变传统农业生产观念,党员干部带头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实地考察,引进“稻虾轮作”这一创新生态种养模式。在推广过程中,党组织积极搭建学习交流平台,邀请农业专家为党员和群众开展技术培训,党员学成后又化身“土专家”,手把手向周边群众传授技术。
  在党组织的推动下,三流乡逐步探索出“水稻收割后放养小龙虾,来年插秧前收获”的高效循环模式。水稻生长时为虾苗提供天然遮荫,虾粪则化作优质有机肥,形成良性生态循环。在冬季虾田闲置期,小龙虾亩产可达300斤以上。这种绿色生态种养模式成效显著,每亩土地年收益从单纯种稻的2000元提升至5000元,实实在在地鼓起了群众的腰包。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更是基层治理的重要支撑。该乡将产业发展与基层治理有机融合,以产业兴旺带动就业稳定,以经济增收促进社会和谐,形成经济发展与治理效能良性互动的生动局面。走进该乡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约定必须遵守”“百行德为先,万事法为先”等法言警句。“有些事看着看着就明白了。现在乡里人,遇事不吵不闹、邻里互帮互助,大家一团和气。”该乡综治办负责人说。
  群众身边的法治文化长廊,不仅营造了浓厚的法治氛围,扮靓了新农村,还成了村民的法律“老师”和对照纠正不良行为的“警示墙”。除了法治文化长廊,三流乡的各种法治雕塑、法治展示墙等,都宣示着法律的神圣与尊严,体现了法治宣传元素的因地制宜。与此同时,该乡为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践样本,积极推动乡镇干部转变工作作风,党员干部带头从“坐办公室”转变为“跑田埂”,主动深入群众,切实了解农户需求,积极帮农户联系虾苗、申请贷款、开拓市场,用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干群关系愈发密切,干群纠纷大幅减少。
  当家家户户都品尝到产业发展收获的甜蜜果实,“无越级信访”不再仅仅是考核的一项指标,而是自然而然实现的治理成果,群众想出来、干出来的“稻虾轮作”式治理智慧,正源源不断地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