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旅融合 老区焕新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25日 来源:皖西日报

金寨县吴家店镇太平山连片的映山红迎风绽放,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赏花海,享春光。
本报记者 陈力 摄
红色资源不可再生、不可替代,如何将红色资源保护好、利用好,是一道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红色是六安最鲜明的精神底色。近年来,我市立足独特的资源禀赋,将红色文化底蕴与绿色生态资源相结合,不断挖掘红色资源内涵,持续擦亮“绿水青山 红色六安”品牌,走出了一条红旅融合发展之路。 强化资源保护,守护红色根脉 我市持续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传承力度,在红色资源保护方面先行先试,探索了诸多新路。 在全省率先立法出台《六安市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划定了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红线。依托保存较好的革命旧址谋划推出了一批红色文化展览陈列项目,提升了一批改陈展览。对一批符合条件的革命文物及时申报提升保护级别,适时实施了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项目。近年来,全市共整合各类资金1亿余元,实施红二十八军重建会议旧址布展等80项革命文物保护工程。 抢抓与上海对口合作机遇,推进皖西烈士陵园悼念广场、金寨县革命博物馆、胡底烈士纪念馆等场所的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为人们走进峥嵘革命岁月提供更多生动“索引”“课件”。来自上海的游客李慕洋说:“看到这些革命遗址的基础设施得到改造提升,我由衷地感到高兴。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红色文化的传承。这些改造后的场馆不仅提升了参观的舒适度,更重要的是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铭记革命先辈们的奋斗精神。作为一名游客,我深刻感受到了六安在红色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的用心,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来到这里,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 在全省率先设立专门工作机构——六安市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中心,高位推动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围绕红色资源保护、红色文化研究和红色基因传承三大使命任务,深入推进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让红色遗址处处保护、红色资料件件整理、红色故事人人宣讲、红色元素时时体现。“持续举办‘红色记忆·我有传家宝’赛宝大会、红色旅游线路打卡等系列活动,深挖六安红色历史,撰写红色故事丛书,开展红色主题宣讲,引导开发红色主题伴手礼,努力让六安的‘红’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到、叫得响。”市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中心主任孙炜说。 我市现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86处(含340个点),革命遗址遗迹533处,涵盖革命旧址、名人故居、烈士陵园、战斗遗址以及其他革命纪念设施,时间跨度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为我市红色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此外,我市还在全省率先编制实施《六安市红绿融合高质量发展规划暨文旅强市建设规划(2025—2030年)》,明确全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围绕大别山、江淮分水岭、主城区、淮河水乡四大片区,构建“一环串联、三带牵引、四区联动、十圈集聚”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推动产业互融、场景重塑,实现文旅跨界破局,打造“全国知名红绿交融文旅康养基地”。 创新活化路径,赋能时代发展 我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挖掘和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及旅游价值”的殷殷嘱托,创新推出“研学大别山 行走的思政课”特色研学旅游品牌,联合教育部门打造市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74个,推出“千里跃进 将军故乡——红色征程线”等精品研学旅游线路70多条,开展红色研学活动6000多场,建成国家级红色旅游精品线路2条、省级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条,获评省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9家。 当红色基因与文旅体验深度融合,一堂“行走的思政课”正在沉浸式展开。 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合肥市民李群带着孩子自驾来到金寨,沿着中国红岭公路,一路走一路看一路玩,参观了红色革命旧址,又在汤家汇红旅小镇“十万剧场”沉浸式体验了红色演艺戏剧《立夏》。这部以1929年在金寨爆发的立夏节起义为原型、融入新型数字科技的戏剧,入选了全国文化元宇宙特色案例、安徽省数字文旅创新实践十佳案例。“印象中参观红色景点,就是听听讲解、看看古建筑和老照片,这次汤家汇红旅小镇给了我们别样的感受,在游玩的同时也给孩子上了一堂生动的红色教育课。”对于这次出游,李群给了很高的评价。 除了汤家汇红旅小镇,金寨县红军广场、大湾景区、裕安区独山革命旧址群、横排头景区等红色旅游景点同样人气高涨,清明假期日均接待游客量突破6000人次。 灰砖墙、木结构,砖瓦屋面,飞檐翘角,走进独山革命旧址群,就像一头扎进了红色历史的怀抱,这里是全省唯一的苏维埃时期县级机构旧址群,保留着党、政、军、文化、教育、司法、经济于一体的完整旧址,被誉为“大别山区民居博物馆”。 独山革命旧址群是裕安区“红色研学1号线”上的景点之一。裕安区全面梳理沿线淠史杭工程展览馆、独山革命旧址群等党性教育基地,连接九公寨、横排头、十八盘万亩竹海等自然景观,精心打造了一条全长约100公里的“红色研学1号线”,并通过扩建红色纪念设施、新建红色驿站、提升整体风貌等,推动沿线重要节点建设,盘活了四里棚等17处民宅资源,勾画出一幅红绿交融的研学旅游画卷。 红色是文化底色,绿色是发展亮色。我市还通过“文旅+百业”“百业+文旅”融合,积极推动全域旅游发展,逐步将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 以佛子岭水库、龙河口水库(万佛湖景区)为代表的六大水库如一串璀璨的珍珠散落皖西地区,构成六安山水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天堂寨、大别山主峰——白马尖等为代表的森林型景区,吸引着众多游客在六安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以舒城文翁研学旅游小镇、霍山符桥景区、裕安樱花溪畔等为代表的农旅融合景区带动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以大别山温泉、霍山石斛等为代表的康养旅游,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康养体验,成为长三角地区疗休养的热门目的地。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 我市创新传播方式,讲好红色故事,推动红色文化在新时代传承和发展。 今年2月,我市以“春在六安等您来,万紫千红大别山”为主题,围绕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新体验、新消费等“十新”,精心推出“研学六安”等八大主题文旅产品和200场特色活动、1000场春游活动,广邀四海游客来六安红色研学、旅居康养。六大主题研学线路、150项优惠政策、全球入境游邀请计划、千家旅行商走进六安、“全国知名红绿交融文旅康养基地”合伙人招募行动……系列举措有效刺激了春季文旅消费潜力,一季度全市已接待游客2034万人次。 (下转四版)
金寨县吴家店镇太平山连片的映山红迎风绽放,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赏花海,享春光。 本报记者 陈力 摄 (上接一版) 3月31日,“红漫大别山——上海、六安红色文化金山展”在金山区滨海公园文艺之家正式开幕。展览以时间为线索,通过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故事,生动展现了革命星火从上海点燃,在大别山掀起燎原之势的壮丽画卷,也为推动六安与上海两地在红色场馆共建、红色研学开发、红色旅游共推等领域深化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前来观展的醉白池居民区居民顾引妹感慨地说:“两地虽隔千里,但红色基因却一脉相承。一路看下来我感觉心里暖暖的,很感动也很受鼓舞。这种文化交融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曾是国家级首批重点贫困县之一,如今实现了从贫困山村到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华丽转身,展现了新时代的红色精神,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4月12日,“唱村歌游安徽——我的家乡我的歌”2025年安徽省“四季村歌”首场展示活动在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欢乐开启。当地村民行进式表演,与游客面对面歌唱,《八月桂花遍地开》带着老区的红色记忆扑面而来,《幸福大湾村》更是唱出了当下村民们的心声,一首首耳熟能详、曲韵悠长的歌曲,唱出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表达了人们对乡村振兴、和美乡村的向往,展示了山区发展的日新月异。现场800多位村民和游客的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还吸引138万名网民线上观看…… 为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市正式启动首届安徽大别山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大赛以“赓续红色血脉 智创文旅未来”为主题,面向全国大中专院校师生征集创意方案。围绕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设计红色旅游与研学旅游、遗产旅游、民俗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业态融合发展的创意策划作品。本次大赛吸引了众多个人和团队参与,为皖西大别山红色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助力我市打造全国知名红绿交融文旅康养基地。 中国红色微电影盛典是全国首个以“红色”为主题的大型微电影活动,入选国家广电总局“视听中国”推广项目、新华网“全国最具影响力文化企业品牌”、安徽省文化强省建设重点文艺活动。七届盛典共征集红色微电影及短视频作品超1.5万部,推优展映作品600余部,新媒体话题参与总量超25亿人次,红色主题的影响力覆盖面空前扩大。“中国红色微电影盛典已成为六安的文化名片,我们正在谋划举办第八届中国红色微电影盛典,让红色精神赓续传承、历久弥新,进一步提升‘绿水青山 红色六安’的知名度、传播力和影响力。”市文旅局副局长叶蔚介绍。 红色铸魂,绿色赋能。如今的六安,红色文化与自然风光完美融合,正焕发出新时代的璀璨光芒,红色旅游已成为带动老区振兴发展的重要引擎。“下一步,我们将抢抓新时代大别山革命老区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长三角一体化、与上海对口合作、合六同城化等政策机遇,构建大别山、江淮分水岭、主城区、淮河水乡四大片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提升红色旅游产业能级。同时,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大力开展红色旅游宣传推介,讲好红色旅游主题故事,真正让六安的红色旅游‘融’起来、红色名片‘靓’起来。”市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秦国伟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