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 版:要闻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0

在双向奔赴中书写新时代“山海情”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19日    来源:皖西日报

  本报评论员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心同者,不以日月为限。4月17日,深化沪苏浙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暨加快皖北重点产业集群建设推进会在我市召开,一场追梦征程的双向奔赴,宛如春潮激荡,席卷魅力长三角,为区域协同发展释放澎湃动能;一场跨越山海的深情奔赴,宛如春风化雨,润泽皖西红色热土,为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这是对国家重大战略的深刻领悟与坚定践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我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蓝图共绘,下好协同发展“一盘棋”,从松江区结对帮扶六安市,到上海市与六安市对口合作,再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的显著优势,为革命老区注入发展新动能;我市以优越的区位、丰富的资源、优质的农特产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与长三角地区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良好发展态势。从握手到牵手,再到携手,双方缔结了深厚友谊,取得了丰硕成果。
  这是园区合作共建和产业深度协作的生动实践。顺时而动,应势而为。我市主动开展产业推介和对接活动,按照“管委会+公司+基金”模式共建六松现代产业园,推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创新资源向六安集聚,园区已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1个,总投资104.18亿元。联合设立吉六零山海合作基金,积极探索区域合作新机制,坚持产业共兴,打造双向赋能“双引擎”,相关经验做法在全国作交流发言,更是被国家发展改革委通报表扬。这些合作项目,推动了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这些创新实践,如同春日繁花,竞相绽放,为新时代“山海情”增添绚丽色彩。
  这是优质农特产品和诗与远方交融的精彩演绎。双向奔赴,同频共振。我市嵌入上海“一节六季”促消费活动,举办“上海五五购物节·皋品入沪六安周”系列活动,众多产品和企业(品牌)入选上海市“百县百品”名录,大别山绿色农产品源源不断摆上长三角市民餐桌。联合举办文旅招商推介会,开行“六安号”红色旅游专列,出台长三角地区职工赴六安疗休养优惠政策,松江区将我市纳入职工疗休养目的地,上海职工纷纷来六安疗休养,这些都促进了两地旅游业的繁荣,更增进了两地人民的情感交流。
  这是公共服务领域的深度融合与温暖传递。携手共进,共建共享。上海交大教育集团投资建设六安天河科技学院,实施上海—六安新时代希望工程,我市中小学生赴上海进行红色研学,沪上学生来六安共建交流,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六安教育改革赋能。开展“名医有约”活动,数千名上海专家来六安坐诊,老区人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医疗资源。雅悦齿科集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共建六安雅悦口腔医院,金安区与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共建儿童康复中心、与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共建妇科六安分中心。两地医疗机构合作共建医联体、科联体、名医工作室,有力提升了我市医疗服务水平,切实增强了老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下转四版)
    (上接一版)
  这是人才交流互鉴与思想碰撞的深度探索。互学互鉴,互通互融。我市选派专业型年轻优秀干部赴上海市辖区主要经济部门、一线平台挂职锻炼,选派干部赴松江区跟班学习,遴选骨干教师赴松江区跟岗学习。通过互派挂职,实现干部队伍的交流与提升,推动思想观念的解放与创新。设立六安市金安区驻松江人力资源服务站,建立常态化人力资源供需、转移就业协作等人才流通机制。通过人才交流互动,提升了我市干部人才的能力素质,为老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风起沪苏浙,雨润大别山。新时代新征程,让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按照市委工作安排,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上海对口合作、合六同城化等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机遇,充分发挥六安比较优势,聚焦重点领域,谋深重点项目,在园区共建、产业合作、教育医疗、文旅康养、人才交流等方面持续发力,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举措,推动形成更多品牌性活动、标志性成果、示范性工程,奋力书写新时代“山海情”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