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秧“工厂化” 春耕“科技范”
——舒城县棠树乡春耕备耕一线见闻本报记者 黄雪彦 通讯员 王韬
皖西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4月03日 来源:皖西日报
眼下正是再生稻育秧的好时节,舒城县棠树乡通过智能化、标准化、工厂化集中育秧,解决了农民育秧难题。 走进舒城县棠树乡幸福家庭农场育秧基地内,一条育秧流水线马力全开,工人们陆续将育秧盘放进机器,自动添加育秧基质、浇水之后,催好芽的稻种喷在基质上,最后又覆盖一层基质,一个个育秧盘就此完成制作。随后,制作好的秧盘被农用车输送到智能温控大棚,摆放整齐。当地的农技员也赶到现场,仔细查看种子催芽、育秧盘制作等情况,并就育秧棚内湿度、温度调节等提出具体指导意见,整个过程井然有序。 “今年计划育2000亩的秧苗,一天的产量可以达到1万盘,大约可供大田300亩。目前第一批种子已经上流水线开始育秧了,这批秧苗育好之后便放在暗室催芽,大概3到5天的样子就可以把芽催好,然后这些秧苗在温室大棚里,经过20天生长,大概4月上旬就可以移栽到大田里去。”幸福家庭农场育秧基地负责人王井龙介绍说。 目前,棠树乡已全面铺开育秧工作,乡农业农村服务中心派出多名技术骨干深入各村,为农户提供一对一的技术指导,涵盖育秧技术培训、农资调配建议、病虫害防治预警等方面,确保春耕备耕工作精准、高效推进,不负春光、不误农时。 “相较于传统的育秧方式,智能化育秧技术能够显著减少气候和土壤等因素对水稻育秧阶段的影响。在稳定且可控的环境下集中培育秧苗,其出芽率非常高,并且实现22至25天的快速出苗移栽。不仅节约了育秧的成本,还大幅提高了秧苗的成活率,为早稻种植赢得时间的同时,也为粮食稳产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棠树乡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张德清表示。 近年来,棠树乡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方位夯实粮食生产安全根基,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大力推行合作社集中育秧托管服务,有效解决了农户育秧难、育秧成本高的问题,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2025年,该乡计划完成早稻再生稻集中育秧2万亩。 “下一步,我们乡将继续依托先进技术与有力政策,不断扩大机械化育秧覆盖范围,提升水稻生产的全程机械化水平,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提升早稻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让现代农业的‘加速度’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力。”张德清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