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改革实效书写不负老区人民的时代答卷
皖西日报
作者:张守锐
新闻 时间:2025年03月27日 来源:皖西日报
张守锐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重大原则之一,饱含着深厚的为民情怀,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凸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人民”这个逻辑起点,始终不忘初心使命、矢志造福人民群众。 夯实思想根基,厚植为民情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光辉历程,坚持人民至上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最鲜明的价值取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一系列朴实无华的金句背后,饱含的是真挚初心。让人民幸福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全心全意忧民、爱民、为民、惠民的情怀,为全党树立了榜样。以改革之力开辟老区霍山高质量发展新路,必须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不断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坚持问题导向,化解群众难题。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新时代以来各方面推出的2000余项改革方案,涉及衣、食、住、行等各个环节,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各个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实践深刻昭示,只有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改革开放事业才能底气坚实、动力强劲、前景光明。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民生保障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如何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以改革之力开辟老区霍山高质量发展新路,必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在切口选择、方案设计、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组织实施等方面精心谋划、深入调研、周密考虑,特别是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一项一项整治、一个一个攻坚,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绝不“绕着难题走、粗枝大叶干”,真正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以改革实效来打破“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制约。 汇聚人民智慧,走好群众路线。“人”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最强大底气,亿万人民以“国家的主人、社会的主人、自己命运的主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知难而进、发愤图强,书写下勇于担当、推进改革的动人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领域和环节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人民群众身处生产生活的第一线,位于创新创造的最前沿,对实践的变化感知最为灵敏、感受最为真实,解决问题、推动改革的办法和思路往往就在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这些实践中蕴藏的智慧最为丰富、最为生动,文件中读不到,会场中听不到,办公室里也想不到。因此,以改革之力开辟老区霍山高质量发展新路,必须坚持和运用好群众路线这个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不断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改革、推动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真正把人民的智慧、人民的探索、人民的创造转化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动力。 党带领我们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好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改革实效书写无愧时代、不负人民的改革答卷。 (作者系安徽省委党校第95期市厅级干部进修班学员,六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霍山县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