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 版:卫生科普天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心力衰竭的运动康复指南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2月13日    来源:皖西日报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心力衰竭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健康困扰。心力衰竭(HF)是一种由于心脏泵血功能失常引起的疾病,导致心脏不能满足全身的基础代谢需要。当心脏无法有效地将血液输送到全身,身体各部分就会出现缺血、缺氧,导致出现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心力衰竭会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其他健康问题。心脏康复结合科学合理的运动训练,可以帮助心力衰竭患者改善症状,提升生活质量。
  一、运动康复的原则
  1.循序渐进: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要从轻度开始,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长。不要一开始就进行长时间的高强度运动,这样容易加重心脏负担。最初可以从简单的步行开始,逐步增加运动时间,增加运动强度,最终达到理想的运动目标。
  2.个性化:每位心力衰竭患者的身体状况不同,因此,运动康复计划必须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病史以及运动能力进行调整。定期监测患者的运动反应,确保运动量不超过患者的承受能力。
  3.注意监测:在进行运动康复时,心力衰竭患者需要定期监测体征,如心率、血压等。如果出现异常反应,如胸闷、呼吸急促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寻求医疗帮助。
  二、运动康复的种类
  心力衰竭的运动康复并不意味着需要高强度的运动训练,相反,低强度、持续性的运动更有助于康复。
  1.步行:步行是一种低强度的有氧运动,非常适合心力衰竭患者。步行不需要复杂的器械,也不需要特殊的技巧,只需在平坦的地方进行,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和肌肉耐力。刚开始时,患者可以从每次10-15分钟开始,逐渐增加时间和步伐。
  2.骑行:骑行也是一种非常适合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氧运动。它可以增强下肢肌肉力量,改善心肺功能,且对膝关节的负担较小。患者可以选择室内静态自行车或户外骑行,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调整运动强度。
  3.水中运动:水中运动由于水的浮力作用,能够减少关节的压力,非常适合关节有问题的心力衰竭患者。游泳、水中走路、做水中体操等运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减轻关节负担。
  4.瑜伽与太极:瑜伽和太极是低强度、缓和的运动,适合心力衰竭患者。它们能够增强柔韧性、改善血液循环,同时通过深呼吸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缓解焦虑和压力。尤其是太极,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
  三、运动康复的实施方案
  1.评估:在开始运动康复之前,医生和专业康复治疗师需要对患者的心脏健康状况进行全面评估。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了解患者的心脏功能、运动耐受性等,为制定运动计划提供依据。
  2.起步阶段:在康复初期,运动量要保持在低强度的范围内,以步行为主,持续时间不超过15-20分钟,每周进行2-3次。此阶段的运动目标是帮助患者逐渐适应运动,提高基本体力。
  3.逐步增加强度:随着身体适应,运动量可以逐步增加。可以通过延长运动时间、增加运动频率或者逐步提高运动强度(如加快步伐)来提升运动量。一般来说,患者可以在4-6周后,增加到每次运动30分钟,每周进行4-5次。
  4.维持阶段:进入维持阶段后,患者应该保持一定的运动强度和频率,以增强心脏和肺部功能。此阶段的运动可以更具多样性,如增加骑行、游泳、瑜伽等项目。最重要的是,患者需要保持运动习惯,形成长期的健康生活方式。
  四、注意事项与建议
  虽然运动康复对心力衰竭患者有诸多益处,但患者在进行运动时,仍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避免过度运动:心力衰竭患者要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举重等,以免过度增加心脏负担,导致心力衰竭加重。
  保持适度的运动强度:运动强度不宜过高,要确保患者能够在运动过程中保持正常的呼吸和心率。如出现胸闷、气促等不适症状,应该立即停下来并寻求帮助。
  做好热身和拉伸:在运动前后,进行适当的热身和拉伸,能够帮助身体预热,避免运动伤害,特别是对于心力衰竭患者的肌肉和关节。
  定期随访:在进行运动康复期间,患者需要定期与医生或康复治疗师进行随访,及时调整运动方案,确保康复效果。
  总的来说,心力衰竭患者通过合理的运动康复,不仅能够改善心脏功能,缓解症状,还能够提高生活质量,增强自理能力。运动康复应当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切忌急功近利。通过科学的运动治疗,患者能够逐步恢复活力,重新找回生活的动力。心脏康复并非一蹴而就,但只要坚持下去,效果必定显现,带来更健康、更充实的生活。
     (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一科 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