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 版:综合新闻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共筑矛盾化解“连心桥”

——舒城县百神庙镇“三个一疗法”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本报记者 黄雪彦 通讯员 洪学波

皖西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2月11日    来源:皖西日报

  近年来,舒城县百神庙镇通过探索建立网格“一线”排隐患,整合资源“一站式”化纠纷,统筹协调“一把手”解难题等机制,不断优化基层社会治理,实现了辖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的善治目标。
“一线”排隐患
  “小毕,这次真要多谢你的帮助!”近日,家住杨圩村凌拐组的村民方廷中主动来到村部,向该村民兵营长毕凤杰道谢。“不用客气!我是这块的包片干部,以后有问题直接找我就行。”毕凤杰利索地回应道。
  多日前,毕凤杰在进组入户开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宣传时得知:方廷中正因自家鱼塘鱼苗“非正常”死亡向大农户张召福进行索赔,由于双方各执一词且互不相让,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毕凤杰当即意识到问题如得不到有效解决就极有可能上升为矛盾隐患,她便多了一个“心眼”:一边安抚方廷中,劝说其收集相关证据方便举证,一边将此事及时向村“两委”负责人和镇农综、综治等部门进行汇报。很快,镇村干部便邀请农技人员查看现场明确责任,组织双方进行赔偿协商。原来,大农户张召福年前在用无人机对农田小麦进行喷洒农药除草作业时,不小心扩大了农药喷洒范围“误伤”池塘鱼苗。最终,在事实真相和镇村干部调解促和下,张召福主动向方廷中支付了伤亡鱼苗补偿款1850元,双方定争止纷,握手言和。
  “大医治未病”,基层群众矛盾纠纷治理重在预防,核心是激活基层网格化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村组网格员的“触角”作用,及时发现掌握各类苗头隐患、矛盾纠纷,并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化解在一线。“全镇共有19个村(社区),划分为254个村组单元网格,组建镇村组‘三级’网格工作机制:镇干包村、村干包组、组长包户。全镇累计配备293名网格员,负责日常群众矛盾纠纷的排查上报和化解工作。”百神庙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徐新保介绍说,“2024年,百神庙镇通过‘三级’网格工作机制累计摸排群众矛盾纠纷事项305件,及时有效化解303件,群众满意率达99%,全年无越级信访事件发生。”
“一站式”化纠纷
  “经调解,双方当事人达成以下调解协议:驾驶者束庆香除承担伤者医疗费用外,一次性向伤者支付陪护费、手术费等各类赔偿款人民币五万元整,双方互不追究对方责任。”近日,在百神庙镇“一站三中心”群众纠纷调解室内,镇司法所负责人幸剑向交通事故双方当事人及其家属宣读调解协议内容并组织双方签署了《人民调解协议书》。至此,一场难以界定责任的交通事故纠纷终于“圆满化解”。
  原来,中心村村民束庆香在春节期间驾驶电动三轮车走亲访友时与村民陈秀英发生了剐蹭,导致陈秀英肋骨断裂。事故发生后,双方当事人都未及时报警处置且现场周边又无监控设备,导致无法复原事故现场,明断双方责任。双方当事人及其亲属在手术治疗和事故赔偿金方面分歧较大,这为调解协商带来很大难度,导致事故处置久拖未决。鉴于此,百神庙镇依托“一站三中心”,多次召集由镇综治办、辖区司法所、派出所和所属区域交通执法单位人员共同参与矛盾调处协商会。会上,双方当事人阐诉求,公安机关明事实,司法所普法规,镇综治人员从中协调“斡旋”。最终,一份让双方当事人都能欣然接受的调解协议书被签署,纠纷得以成功化解。
  “以前群众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没有形成合力。现在,依托‘一站三中心’实现人员集中办公,矛盾联合调处,大大提高了化解效率和质量。”百神庙镇党委书记曾胜勇表示,2023年以来,该镇累计投入近20万元,对原综治中心进行“软、硬”件升级改造,整合资源、建章立制,打造集信访接待、矛盾调处、法律服务和综治维稳于一体的“一站三中心”,实现群众诉求反映、事件调查处理、结果反馈回访“一站式”服务。
“一把手”解难题
  “关于您提出的土地流转承租诉求,我们高度重视,已经成立由副镇长牵头,镇农综中心、综治中心、司法所和中心村党支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工作专班,我们将基于调查事实结果,依法依规明确涉事农田的承租权。”近日,在信访接待室内,该镇党委主要负责人对来访群众张翠云说。就在此前一天,当事人来电反映:自己与中心村祠堂村民组41名农户签订了近100亩土地的流转协议。但该地块的前承包大户束庆平却不愿“拱手相让”,声称其与祠堂村民组农户有口头协议和续签合同,要继续承租。考虑到此事涉及农户多,承包田亩广,成因复杂。在群众反映诉求后,该镇党委主要负责人及时对当事人进行接访,并成立工作专班展开调查处理。
  不久,张翠云的农田流转承包问题便得到了公平公正解决。“真没想到,镇主要领导能这么重视我的诉求,还亲自接访我,调查客观公正,处理意见我也能接受,感谢党委、政府!”她高兴地说道。
  为着力解决乡村社会治理中的突出问题,提高乡村善治水平,百神庙镇实行群众矛盾纠纷重点事项、关键环节“一把手”负责、“专班”处理工作机制。“群众的小事,就是我们党员干部的大事,要让群众在遇到急难愁盼的事时能够第一时间想到我们镇党委、政府,找到村党支部书记,切实解决问题,让群众生活安心无忧。”曾胜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