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甜蜜生活
皖西日报
作者:生活
新闻 时间:2024年10月01日 来源:皖西日报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一座幸福之城,须有鲜明的民生底色。 搬出棚户区,住进了温暖的保障房;看病就医,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越来越多;就近就业,“钱袋子”越来越鼓了;教育均衡发展,孩子入学不再难了;平安建设,让居家更安心、出行更放心、生活更舒心……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在为民惠民利民上下功夫,将发展成果转化为民生福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工程就是民心工程,解锁这座城市的“幸福密码”,让“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千年夙愿,在皖西大地变成了一幕幕生动鲜活的生活场景。 如今,漫步城市街头,于不经意间就会遇见“方寸之美”。绿树掩映、天蓝水清、气候宜人……已然成为居民的切身感受。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使城市旧貌换新颜,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梯”升幸福感,也让百姓的“安居梦”照进现实。2023年,6个老城区片区更新项目完成投资9.8亿元,改造老旧小区55个;基本建成棚改安置房16496套,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3835套。美丽皋城,这座宜居之城,正如鲜花般美丽绽放。 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是民之所向、所盼,是美好生活的底色,也是我市大力践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努力方向。皋城小学、光明路小学……一座座崭新校舍的背后,是我市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解决孩子“有学上”,仅仅是我市补齐教育短板的第一步。合理布局学区、加强硬件建设,在破解教育均衡问题上,我市还注重提优教学质量、均衡师资力量,力求让人人享有优质教学资源。与此同时积极推动“安心托幼行动”,深入推进“双减”政策落地落实,为全市教育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互联网+远程医疗”的新型服务模式,悄然改变着基层群众的就医方式。巩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紧密型城市医联体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努力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市县”的目标。充分利用六安上海对口合作机遇,全方位对接上海优质医疗资源,让更多群众能够在家门口看“名医”,切实提高就医获得感。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大力实施就业创业促进工程,积极开发多种类公益性岗位和就业见习岗位,助力重点群体端稳“就业饭碗”。创新启动实施“鸿雁回归”就业创业工程,让更多人才返乡就业创业。推广“三公里就业圈”,进一步实现就业需求精准对接。加大返乡创业园、青年创业园的建设力度,为返乡创业人员搭建广阔的创业平台。 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持续扩大,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形成了全体六安人民年老有所养、疾病有所医、工伤有所扶、失业有所帮的全方位保障体系。 浓浓民生情,满满幸福感。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化作一幅幅生动的民生图景,体现在百姓的口碑中,印刻在群众的心坎里,犹如一股股暖流温暖着百姓,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2013年,六安市被评为全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市,霍山县再获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 2015年,六安市入围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试点名单。 2016年,健全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市图书档案馆、科技文化馆主体工程竣工,新建农民文化乐园57个。 2017年,六安市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 2018年,医院现代管理、基本医疗卫生和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县域医共体实现全覆盖。 2019年,全域公交网络体系建设被交通运输部列为“六安模式”在全国推广。 2021年,认真落实“双减”政策,中小学校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 2023年,创新开展“政录企用”,招录238名高校毕业生到企工作。 2024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3D打印中心——医学3D打印技术和智慧医疗临床应用人才——大别山培训基地落户六安。 大事记
|
|
|